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蒙古族顶碗舞技巧性与风格特点(蒙古顶碗舞的音乐叫什么)

导语:民俗丨顶碗而舞,奇在技与艺的交融——蒙古族顶碗舞

碗舞,是蒙古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许多少数民族都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是蒙古族文化的一种标志。

蒙古族顶碗舞

(分布)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顶碗而舞,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在新疆、甘肃等地区,历经悠久岁月的磨砺而愈加受人欢迎。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此外,维吾尔族、傣族、土家族也擅长跳顶碗舞。

(由来)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佛教教义当中有多种对佛的供养仪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都包括在其中。两者的结合导致了这种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其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的民族特点。

(特点)

顶碗舞,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场景)

姑娘们迈着舒缓的舞步,用手上的顶针和小碟敲着节奏。继而,逐渐加快了步伐,时而独自芭蕾般疾速旋转,时而组合为千手观音,如几十只翩翩的蝴蝶,飞舞在你面前。

风格独特的顶碗舞

微风一般是轻盈的舞步;花开一般是飞旋的长裙;风铃一般是首饰的撞击;葡萄一般是黑亮的瞳仁;杨柳一般是纤细的腰肢。耸立的白瓷碗稳稳地随着姑娘的身姿飘来移去,组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似天空的行云,如地面的流水。

真诚的笑容和热情的舞蹈让每位客人感动,如春风拂面。客人仿佛看到了吐鲁番那一望无际的葡萄园,一群唱着民歌的蒙古族少女正在辛勤地采摘葡萄,果香在空气中弥漫……每一个舞姿都透出浓郁的民族风情;每一个舞姿都充满青春的活力;每一个舞姿都表现出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每一个舞姿都令人叹为观止,使人陶醉于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顶碗舞是蒙古族一项重要的舞蹈文化的资源,它保留了蒙古族中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是蒙古族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千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有自己最独特的风味,成为蒙古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内容由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