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人生修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成长与修行)

导语:人生修养、成长的根本和方度 何在?(三)

人生修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成长与修行)

///人生修养、成长的根本和方度 何在?(三)——论“中”、“中庸”、“和”、“合(天人合一)” ///本篇是“修养~方度”系列的第三篇,主谈“中”、“中庸”、“和”、“合(天人合一)”以及“‘中’、‘仁’不二”。///“中”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概念,尤其是在秦汉以前,简直是密而不传的第一核心(根本)概念,比如文王、武王、周公对《中》的传承,比如《中》的“允执其中”(后来《尚书》将之演述为“十六字”“传统文化精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尚书》的“中心物恺”、《何尊铭》对周之宗小子们“宅兹中或(国),自此乂民。”的教诲、《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句中的“中”字(词),都必须在最高意义上 加以理解,才够品级,才算到位,才堪称根本精神(精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世没能对其 在最高意义上做出深入论述、重点强调和广泛使用,直至后来儒家兴起,孔子把它转移成了“仁”字,代之以“仁”,使“仁”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第一核心(根本)概念,但儒家 也没有人对此“仁” 字(词)做出够格、到位的明确阐述和定义。实际上,“中”、“仁” 不二,“中”与“仁” 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圣人 对同一个事态的不同表达而已。///《中庸》第二章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喜怒哀乐是什么东东?喜怒哀乐不就是心情吗?!那么,这句话 肯定是说“心灵”的。那么,未发喜怒哀乐等心情的心灵 是什么心灵呢?不就是没有任何念头-任何情绪的、干干净净的心灵吗?不就是纯洁、纯净、清静、清明的心灵吗?不就是“空空如也”的心灵吗?不就是“本来无一物”的心灵吗?所以,《中庸》这句话的完整、正确的说法/写法 应该是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心(忠)’”,“忠”字 才是“中”字的本字,才是这里当用的,而“中”字 只是“忠”字的简写字,其(“忠”/“中”)含义 就是上面所说的没有任何念头任何情绪的、“空空如也”的、“本来无一物”的、纯洁纯净的、清静清明的 心灵,简化一下说 就是:空-寂(静)-清(净)-明的心灵,曰“忠”或“中”。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人说话、著文,一般都特别重视“质”的表达,就象他们一直都很重视德性一样,但对“量”的表达,大都省略、缺如了,而是付诸日常生活中说话的习惯 和听者读者的生命生活感悟-领会。所以,这里,我准备把这一块(“量”的方面的表达)补上:“忠”或“中” 还不是一般的空-寂-清-明的心灵,而是完全的空-寂-清-明心灵,是囫囵个儿的、大一、完整的空-寂-清-明心灵,是大一如天、大通通道、堪即天理的空-寂-清-明心灵,是堪能时即事物天理(“心即理”)、时如实合道 以知、行的心灵。 总结一下这一段的意思表达:所谓“中/忠”,意指大一(“天”)、完整的心灵、心量、心胸,即天大胸怀、天下情怀、大公心胸也;而“仁”字,更是“天”字的变构、变形写法,意指人(圣人/大人)的 象天一样大的、堪能含盖天(及其所生万事万物)的心灵(心量、心胸、胸怀、情怀);曾子用“忠恕而已”解释“仁”,正可看出“忠/中”和“仁”的关系 以及当时还有人大概知道“忠”的根本含义(太空、大通-堪能含盖、贯通天的心灵-心胸);可以说,“中”与“仁”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圣人/大人 对大一、完整心灵(心量、胸怀、情怀)这一事态的不同命名,通俗地讲,诗意化地讲,皆指“天大胸怀”也。故曰:“中”、“仁” 不二,天大胸怀也。 另外,运思至此,我猜想,在此意义(大一心灵、天大胸怀)下,“中”的本字,应该是“忠”,而“仁”的本字,应该是“或㤁”,亦即“中”是“忠”的简写字,“仁”是“或㤁”的简写字,皆指囫囵个儿的、完整无缺的、大一如天-大通通道-堪即天理的心灵(心量、心胸、胸怀、情怀)。故 综合起来,可以这样表述或定义“中”和“仁”:“太空、太寂、太清、大通、大明,堪能含照天道(万事万物)、如乎天道、即乎天理” 这种质~量状态的心灵,曰“中(忠)”、曰“仁(或㤁)”。 实际上,只有这样理解“中”和“仁”(太空、太寂、太清、大通的心灵,大一无外、完整无缺的天大胸怀),才能真正体现“中”和“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 统领、贯通全局全体全面全程的 作用、地位和价值。///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仁”这两个字词,经过我们广大无上、大通无固心灵 深刻、全面、全程、完整、圆满的领会后,做出 新的、今人能够理解的 表述或定义:“太空、太寂、太清、大通、大明,堪能含照天道、如乎天道、即乎天理” 这种质~量的心灵状态,曰“中(忠)”、曰“仁(或㤁)”。 ///说完了“中”字的含义,明白了“中”字的最高含义、根本含义,我们就可以转入对“中庸”、“中道”、“中”-“正”-“和”-“合(天人合一)”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和阐释了。///既然“中”的含义是太空、大通的心灵、天一样大的胸怀,那么,所谓“中庸” 就是胸怀-含照-观照-贯通-符合天道庸常实际 以知、行的意思,包括胸怀-含照-贯通-符合天道所化生具体事物的庸常实际 以知、行;同样,这也就是“中道”的意思,胸怀-含照-贯通-符合天道及其所化生具体事物的实际 以知、行;联系现在的政治语言,可以这样说,所谓“中庸”、“中道”,就是太空、大通吾心灵,天大吾胸怀情怀,天下为公,天下一家,大德共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实制宜,开拓前进。///而《中庸》整个第二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可以白话成: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干干净净的、纯洁纯净的、完全清静清明-完整清静清明-大一清静清明-大一精明(“惟精惟一”、“精、一”)的、太空-太寂-太清-大通-大明的心灵,谓之“中”心;这样的心灵-这样的人,其发情、发知、发行,堪能切中、符合天道万事万物之肯节、节律、节奏实际(这称之为“正”,思想、认识、言行 如实合道,曰“正”。),保持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的和谐、和合,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得以列位矣,万物得以生育、生长、生活-快乐正命、尽享天年矣(其中的“人与天的和谐、和合”,不就是“天人合一/人天合一”吗?其中的“致‘中’、‘和’,天地得以列位矣,万物得以生育、生长、生活-快乐正命、尽享天年矣”,不就是所谓的“中心物恺”吗?很多很多年了,我一直搞不明白“中心物恺”是什么意思、“中心”的实际意思是啥、“中心”与“物恺”又有什么关系,现在,终于明白了!太高兴啦!!!其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正”、“和”、“合(天人合一/人天合一)”的关系:所谓“中正”、“中和”,按实际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句法:“中,则正,则和 ;中而正,则和”,“正”、“和” “合(天人合一/人天合一)”都是“中”的具体表现、必然表现,“中” 才是“正”、“和”、“合”的根本,真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句话 说到了根本上,真不是妄言。)! ///现在,接着解释所谓“十六字”“传统文化精髓”/“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生物个体人一样大小的心灵-心量(个体狭隘、固我、偏颇的心灵-心量) 用事-用世 是危险、有害的,整体天道一样太空、大通的心灵-胸怀 用事-用世 是微妙、玄妙、美妙的。(心灵-胸怀)要精明、大一(完整)(大一、精明)(大通而一)起来啊,要全面全程、时时事事 允当地保存、保持此太空、大通心灵-胸怀 以知行/以乂民啊! 其中“允执其中(以乂民)”,正是“宅兹中或(国),自此乂民”的正解:所谓“宅兹中或(国),自此乂民”,意思就是,立足“中”(太空、大通的心灵-心胸)这个基域、基础、根基、根本,来乂民。所谓“中或(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地理、地域概念,而是一个精神、文明、文化概念;其所谓“中”,意指广大、完整的、堪能含括天道万物的心灵、心量、心胸,即天大胸怀也,天下情怀也,大公心胸也;所谓“宅兹中或(国),自此乂民”,义同“允执其中(以乂民)”。///而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只有在这个最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其中的“中”字,才能真正领会老子的真义:多言多语,总是会陷入困境,不如守中 即理(守住良心,即乎天理 )以知行,乃堪事事亨通、事事顺成。

///总结:“中”、“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重要核心概念、根本概念,“中”、“仁” 不二,皆指“太空、大通-心灵”、“天大胸怀”也,需要我们好好发掘、考据、考证,本人学问有限,谨此感悟、感想,望学富者进一步考证、发掘,以资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预告:人生修养、成长的根本和方度 何在?(四)——怎样理解“仁”作为儒家文化第一核心/根本概念的含义?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