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怎么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么理解道可道非常道)

导语:怎么理解“道可道,非常道”

今日有幸拜读了韩鹏杰写的《道德经说什么》中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讲解,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之前完全停留在字面意思,没有一丝的深入理解,通过作者逻辑清晰的阐述,对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在逻辑更加深入理解了,在此记录自己的浅显的读后感作为记录。

【道德经原文】

先贴出道德经的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逐句逻辑讲解】

(1)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道这个东西你不使用形象的方法,你没办法理解它的。道这个东西是高的,你把它讲出来就低了;道这个东西是全面的,你把它讲出来就片面了。

(2)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就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不能讲出来的原因。名就是语言和逻辑,你用语言和逻辑来讲道,语言和逻辑是有局限的,你把道讲出来,也就变成一个局限的道了。应该学会领悟。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那道不能名,该怎么办呢?我们就通过形象的例子来讲解吧,所以就引出了天地之始的内容。天地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形状的,混沌一片的。用什么来概括呢?我们把它叫做“无”,所以是“无,名天地之始”。

等天地分开了,群星列阵了,我们看的清楚了,就叫做“有”,所有“有,名万物之母”。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第三句提到了万事万物都出现了,我们该怎么观察这些事物呢?引出了第四句从“有和无”两个方面观察。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大家前面已经看的清楚了,没有无你不知道什么是有,两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所有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观察事物应该从“有”和“无”两个方面去观察,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

怎么理解妙处和边界呢?作者举了两个例子:“风”的例子,从无的角度你可以看到它的妙处,风大象无形但力量无尽:从有的角度可以观察它的边界,一级两级三级。“舞”和“無”的例子:你把舞蹈的舞的脚去掉再加四个点就是“無”了。舞蹈这个东西很奇妙,一个人在那儿跳跳,大家看到的都不是她的形体,而是形体之外的巨大力量。因为古人的舞蹈就是图腾舞蹈,虽然是一个动作,可是大家感觉到的是巨大的力量。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第四句里面提到了“万事万物都有有和无的两个方面”,那为什么呢,第五句给出你解释:有和无两者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只不过有的你叫做有,有的你叫做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杯子的例子,有的部分是它的外表,可是大家用的却是无的部分。类似的例子:房子,墙地面都是有的部分,而用的部分是无的部分。

(6)同谓之玄

这句的意思是,基于第五句的内容,如果你把有和无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到的话,你的思维水平就很高级了,可以叫做玄了。

(7)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是第六句的升级版本。第六句说你同时看到事物的有和无两个方面的话,你就比较牛了,叫做玄。但是如果你看到了更更更根本性“无”的作用,也就是在玄的基础上再看到无形东西无比巨大的作用,那就叫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作者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举了两个例子,《琵琶行》中的“无声胜有声”就是众妙之门。《扬州画舫录》中有一个说书人李天绪,在讲张飞喝断当阳桥的内容时,当大家都在等着张飞到底喊多大声音,才能把桥喊断呢。李天绪的做法是,姿势做出来,嘴巴张大,一声没有。但是听众却感觉到了惊雷之声。这就是一个妙,用无涵盖了一切有。

【小结】

道德经第一章强调的是“有”和“无”两个方面,从天地开始讲起,天地的起源——我们叫做无;万物产生——我们叫做有。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脱离有和无两个方面,我们从有的方面观察的是它的边界,从无的方面观察的是它的妙处,这两者合到一块来理解,那就叫做“玄”。水平已经蛮高了,把有去掉,更多地关注无的作用,因为它经常被人忽略,看到这个无的作用就是“玄之又玄”,这也是理解道德经重要的途径和门户。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