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懂得怜悯能与人共情吗(幸福是懂得怜悯能与人共情是什么)
导语:幸福是懂得怜悯,能与人共情
一个能够去怜悯他人的人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就是共情的力量。正如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但是如何体会到恻隐之心并能够在生活中实践,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今天我们必须区分真正的怜恤和一般意义上的发善心。人可能都会发一些善心,做一些善行, 但动机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行善,帮助别人,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回报;有的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夸赞;还有的人是出于责任和义务不得不去做。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怜悯,则完全是出于共情,当我看到一个人深陷痛苦困扰之中,我想到我也可能会陷入其中,如果我陷入其中,我一定希望有人能帮助我,有人能理解我,有人能与我站在一起,于是我和那个人站在了一起,理解他,帮助他。这,就是真正的怜悯。
有一位牧师,每天早上离家时,总是会给站在街角的一位穷苦乞讨的大伯一些零钱,某天早上,他出门时看见大伯正站在街角处望着他,等着他给零钱,他掏掏兜,却发现自己没有带零钱,情急之下,他紧紧握住大伯的手说,兄弟,实在抱歉,我今天没有带零钱。那时,大伯突然流下眼泪,也紧紧攥着他的手说,没关系,兄弟,你能称呼我为兄弟,我就很满足了。可见,真正的怜悯,不是高高在上给人一些施舍。真正的怜悯,是把接受怜悯的一方当作和我有切身关系的同伴,是需要我帮助的朋友,是与我有一体关系的人。真正的爱,从来都不是趾高气扬的,而是肯俯就卑微;不去亏欠别人,倒要常以为亏欠。
怜悯人的,必定也蒙怜悯。在怜悯的时候,我们不求回报,但是回报自然而然就会如影相随。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你存什么样的心,你就会吸引到和你一样的人。因此,你如果常存怜悯之心,你会发现,那些富于同情心的人也会常常和你相遇。而当你遇到危机困难时,这些人也会主动地伸出他们的援手,使你在困境中获得支援。共情也是一种共振,你与人共情时,在彼此的情感中就发生的共振,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你们的心就产生了和谐的共振,这样,你们就在爱中连接起来,怜悯人的与被怜悯的开始合一,然后就会有巨大的爱的能量流淌在你们之间,这种巨大的能量,足以改变任何的困境,并成为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真实的怜悯包含四个要素:首先,怜悯是出于共情,出于对深陷苦难之中的人感同身受;其次,怜悯是一种联结,因为共情使我与被怜悯的人产生了互助的关系;再次,怜悯是在联结中我主动伸出援手,帮助那深陷苦难之中的人,安慰他,鼓励他,给他实际的援助。最后,怜悯是我学习和他站在一起,我不是高高在上,俯视着他,我乃是俯下身来,搂抱着他,和他一起哭泣、一起挣扎、一起奋斗、一起感受生命的苦痛。怜悯是强大的情感联结,在彼此之间构建起牢固的桥梁,使心灵能够摆脱这世界上的冷漠与麻木所筑起的心灵的藩篱。这难道不是幸福的意义所在吗?
当然,怜悯也包括体恤那些在道德上、生活上有严重缺陷的人。他们也是需要怜悯的人。那些生活很高尚、道德水准很高的人,似乎不需要格外的怜悯。被人藐视、无力达到崇高的人生、深陷罪恶捆绑中不能自拔的人,才是需要怜悯的人。有一句话我完全赞同,就是罪人同时也是遭罪的人。罪人需要怜悯。一方面我们在道德方面审判罪恶,有过犯的人必须为他们所行的事负上代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同情他们,他们或者被迷惑、或者被伤害、或者被强迫、或者就是生活扭曲等等, 我们不是为他们的罪行开脱,而是说:他们也需要怜悯,他们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其实,使罪人归正的法则,从来都不是憎恨和严责,而是爱和怜悯。如同《悲惨世界》中的主教,饶恕了冉阿让的过犯,却使他获得新生一样。怜悯能产生的爱的力量,足以使人走出恶的泥沼。
最后,我们要问的是,到底谁需要怜悯?这个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直指我们人生的本质,最终需要怜悯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渺小、脆弱和不堪,很多时候我们去怜悯别人的时候,无形之中,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使我们自己拥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常常使我们自以为是、忘乎所以。但是共情的法则告诉我们,每当我们去怜悯别人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也需要怜悯。只有懂得我们自己也需要怜悯,我们才能常存谦卑感恩的心,常常放低自己的身量,成为一个能知足常乐的人,而这样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本文内容由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