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春节作文600字(记忆里的春节作文500字)
导语:记忆里的春节
编者按:六年级下册的课本还没有到,但电子目录可以查询,六个单元五篇习作,假期要力争完成,好给孩子们一个借鉴。今天先来完成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说起家乡,总是停留在儿时的回忆里,停留在最快乐的春节里,那个时候日子并不富裕,冬天的严寒特别漫长,但孩子们似乎比现在要快乐得多。
从进入腊月起,各家各户开始准备煎饼,鲁东南的人们似乎特别钟爱煎饼,各种各样的煎饼全出自于鲁东南人们的创造与发明:小麦的、玉米的、花生的、大豆的、高粱的、地瓜的,刚刚从鏊子上揭下来的煎饼尤其香,那是纯天然的粮食的香味,就连挑食的孩子,也绝不要求炒什么菜,蹲在妈妈旁边,接过一张圆圆的还冒着热气的煎饼,吃得不亦乐乎。
煎饼是要一连烙个十多天的,烙上个一人多高,用早就备好的大塑料袋包裹起来,待春节后慢慢享用,这是有讲究的,因为春节后天气暖和了起来,大家要忙着翻地、耕种,也着实没空再准备饭食了。可惜我的父亲比较新潮,是不主张我的母亲有这些操劳的,所以我也没有观赏到这一人高的煎饼的景观!直到去年,在一个亲戚家里终于目睹了这一盛况。
除了煎饼,每家每户还要忙碌蒸馒头,冬天特别冷,又没有发酵粉可使用,大家把上一次发面剩下的一块放在那里,下次需要时用水浸泡透,放上面粉,搅拌均匀,然后放进放了水的大锅里,烧上几把柴火,慢慢加热,过几个小时,面就发好了。把面盆从大锅里端出来,根据面的软硬程度放入适度的面粉,一会偌大的一个面团就在大大的面板上被翻来覆去地揉捏,据说,揉得越好,蒸出来的馒头越是白嫩松软,馒头的形状并不单一,有圆圆的,长长的,还有花馒头,花馒头最受欢迎了,做工特别仔细,需要盘出各种各样的小花,里面上放入密密麻麻的枣,有客人来时大多是用花馒头来招待的,有的也会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时带去几个,可见花馒头的地位之高,是其它馒头所无法企及的。
赶年集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每五天一个集,从腊月初七的那个集开始就算年集了,年集上的东西较之以往要丰盛得多,但价钱却并不便宜,每家每户都要兴师动众,举家去赶集,一次集是不可以购置完的,鱼啊、肉啊、蔬菜啊、瓜子啊、糖果啊、大枣啊、柿饼啊、糯米面啊等等都需要置备的,连大葱都要买上那么三两捆。
奢侈的人家还要准备一个大猪头,有专门给收拾猪头的专业人士,一个大铁锅,一些沥青,把沥青放在锅里熬好了,把猪头放进去,均匀沾一下,快速拿出猪头,放凉水里一浸,猪毛就簌簌地掉了下来,这种方法快捷有效,收拾猪头的费用一两块钱,有许多人不舍得,便寻点儿沥青回家,自己鼓捣去,虽然费了工夫,但省了几块钱,也是很满足的事情。收拾好的猪头是用来做冻肉的,等到吃年夜饭的时候,一盘晶莹剔透的冻肉上桌,那真是美味佳肴。
那时候买对联的并不多,基本都是找人去写的。我的父亲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方圆几十里地都会有人来找他写春联,这些春联把我家院子和屋子铺得满满的,遍地都是,母亲为此很懊恼,因为好不容易盼着父亲放了年假,却又接了这样的一个大活,家里忙年的活父亲一点儿也帮不上,我记得母亲骑自行车去赶年集,回来时都到落日了,自行车上除了两个轮子没有装东西,其它所有车把、横梁等全部密密麻麻挂满了各色年货,父亲帮母亲卸车时总是很心疼,抱怨母亲为啥买这么多,在路上骑这样的车多么危险,母亲反问他“不买怎么办?你又抽不开身!”父亲便不言语了,父亲的这种忙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我们家总是镇子上贴春联最晚的一家,因为我们必须要等到最后一份春联被取走才能安下心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来要求写春联的人家是只带红纸过来的,笔墨是需要我们义务提供的,母亲在一入冬时就会给父亲买来上等的毛笔和大桶的墨水,也会备上几十张大红纸,因为许多人家红纸是带不足的,我就对母亲讲“干脆不给他们写得了!”母亲戳戳我的脑门:“过年还是欢喜一点儿好。”母亲的胸怀我现在才体悟,可惜她已经不在这繁华的人世间了。
吃过年夜饭,大人们要去给本姓的长辈拜年,我们小孩子则挨家挨户去磕头,磕头一般是要给长辈的,我的辈分大,给谁也磕不成,每去人家刚准备跪下,就被阻止了,那时觉得有许多沮丧,眼巴巴地瞅着同伴们把头磕得邦邦响,羡慕到了骨子里。但磕与不磕的待遇总是一样的,收获到的是糖果、瓜子、柿饼、炒花生等,有些豪迈一些的人家还会给我们几毛钱,我们的裤兜似乎特别大,那么多东西也溢不出来,等到满得装不下的时候就回家送下,然后再来下一拨。
前些日子,参加小儿子的迎春晚会,学校里设置了很多亲子游戏环节,音乐咚咚地响,小儿子捂着耳朵大喊着太吵了,怎么也不去参加了,这种人为地寻找快乐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可是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孩子们欢度新年呢!
现在的孩子再也没有这样的快乐了,他们过年收获到的就是红包,红包越大似乎感觉长辈们越爱他,我的大儿子的红包积攒了那么多,一直也没有花出去的机会,攒到现在他竟然也漠然了。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