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苞谷糁怎么读(苞谷zeg)

导语:厚之杂记之:苞 谷 谣

苞谷糁怎么读(苞谷zeng)

苞 谷 谣

《苞谷谣》是安康古代一首以农作物为题材的诗歌,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旬阳县志》中。作者是江西浮梁县贡生邓林,其族弟邓梦琴官旬阳知县时,邓林不远千里来旬省视,期间曾同侄儿传安、传牧下乡编查户籍,得与旬阳之民接触,谙熟山中种植情形,因而有了此作。

其所谓"谣"者,即不用乐器伴奏之歌唱也。《尔雅·释乐》说:"徒歌谓之谣"。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内心的愤懑或喜悦,往往通过民谣或童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首《苞谷谣》即属此类,共六章,每章各有所述。转录如下: "苞谷苞谷,产宜空谷。人亦有言,青黎土沃。浸彼稻田,豪强拼逐。同我妇子,弃我邦族。赿阡度陌,涉水跋陆。爰居爰处,就此苞谷"。 "苞谷苞谷,惟邻是卜。此邦之人,宾至如复。亦有姻特,先我肯告。既服尔耕,凭此削牍。或降于阿,或止其麓。高高下下,佃种苞谷。苞谷苞谷,伐木乘屋。薪错于门,泉汲于洑。隙有余圃,春韭冬剥。俯取仰给,競得所欲。既定厥居,安种苞谷。苞谷苞谷,蜀黍维玉。天降嘉种,不择硗确。陟彼高冈,林有樸樕。镈趙其草,火焚其木。芟夷蕴崇,火耕锄劚。土膏其动,来艺苞谷。 苞谷苞谷,预祝重报。红绒白穗,实结腰束。山有阴阳,气分寒燠。阳坡涝登,阴坡早熟。雨旸时落,丰收苞谷。 苞谷苞谷,栗积收获。栉比崇墉,受天之福。庆此丰年,宾载㪺角。不醉无归,苞谷馥郁。硕果起元,复生于剥。 邓林《苞谷谣》中的苞谷,通称玉米。原产地在位于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大约在明朝末年传入我国。而何时传入安康,则史无记载。

现存康熙《兴安州志》《汉阴县志》《石泉县志》《紫阳新志》,于物产一门皆无纪录。雍正九年(1731),旬阳知县叶时讷补修《旬阳县志》亦无记录。因此玉米传入安康时间,应在乾隆中叶前后,由外省移民带来。陕西巡抚毕沅《兴安升府奏疏》云:"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崖,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是以乾隆四十六年邓梦琴修《旬阳县志》时,还说:"种玉米之法,不见于诸书"。而当玉米被移民带入兴安一地后,始知农作物中有此品种,故在《旬阳县志·物产》一文中介绍道:"玉蜀黍,幹叶类蜀黍而肥矮(蜀黍即高梁),亦似薏苡,苖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节间别出苞,多寡不等,苞形如梭魚,上出白须如红绒,久则苞拆子出,粒如芡实,大而莹白"。又说:"此即南方所谓玉米也,俗谓之苞谷"。并且详尽地记录种植过程:"旬邑多山,下植者少。江楚民之来寓者,诛茅定居,从土人租一荒山,名之曰稞(稞同"租")。其初灌木林列,足不能驻也,则靡夷而蕴崇之法,先斩其早植者,然后用高冈所化之木击之使下。其不能下者,则用薙氏(僧人也)火化之法,沃之使肥而已。凡苞谷既种,惟需雨以俟其长,别无培护。岁稔时,每市斗仅值钱三十文,市斗较仓斗一倍有奇,中人日食需数文即无饥矣。故熙熙穰穰皆为苞谷而来也"。乾隆五十三年(1783),兴安知府李国麒修《兴安府志·土产》一门中,引用了《旬阳县志·物产》内容,基本沿袭邓氏旧说,而别无新解。在《艺文志》中,则收录了邓林的《苞谷谣》,从而使这首以民歌形式出现的作品得以推广流传。

旧体诗词以农作物为题材的作品,除了《诗经》外,历代诗人很少涉及此类题材。偶有所为,也都是花草虫鱼,瓜果豆蔬,附庸风雅,无病呻吟之作。能够真实反映劳动人民履险蹈危,在高山种植苞谷的劳动乐章少之又少。故邓林《苞谷谣》成为安康诗坛仅见的现实主义佳作,令人耳目一新。 到了嘉庆年间,安康学者惠安先生王玉树,便以自已见闻,对山区农民啼饥号寒,胼手胝足,栉风沐雨,以食为天种植苞谷的真实状况,有了进一步理解,于是也写了一首《苞谷谣》: "艺我苞谷,在彼山麓。天降嘉种,不择宁缺。芟夷火耕,春种夏熟。含哺鼓腹,惟此苞谷"。 "白穗莹莹,紫绒簌簌。嘉实既成,三五盈束。污邪满车,饱及童仆。虽有凶年,赖此苞谷"。 "食我苞谷,烹葵及菽。亦有旨蓄,春韭冬剥。志在于饱,饱则无欲。视彼珍馐,何如苞谷"。 "豪室右族,炊金馔玉。炊金馔玉,犹曰不足。庖有馀肉,廪有馀粟。哀我穷民,殃此苞谷"。

王玉树《苞谷谣》的问世,无论思想性,艺术性,较之邓林《苞谷谣》都有很大的提升。"能够一唱三叹,回环吟咏,诵民以食为天的五谷之一苞谷,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了"。近代安康诗人刘寅初《关于安康的四言古诗〈苞谷谣〉》一文中赞赏说:"作品语言流畅精练,风格纯朴自然,毫无雕琢之痕,富有率真之艺术美。且思想意义尤为突出,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时期劳苦农民的生活状况,不失为具有现实主义的一篇佳作"。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