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探花怎么比中状元还兴奋呢(古代中了探花是什么意思)
导语:在古代中探花怎么比中状元还兴奋
在古代,有四大喜事:“久旱逢时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其中金榜题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一刻,古代的考科举的难度可比现在的高考大多了。
在众多的学子当中,前三甲又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位在高中之中还要被皇帝亲自召见,皇帝要在殿试上亲自考他们,这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是多大的殊荣。
“探花”除了作为专指人的名词之外,它的本意是动词,指看花、采花。因此虽然探花是在南宋才被专指进士第三名,这个词却是早早就存在,在唐朝的时候更是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唐朝时候的探花也指人,但不是指进士第三名,而是一种与名次无关的不成文的“职务”。
唐朝的进士及第之后,皇帝会在杏园举办“探花宴”,作为对这些人才即将进入朝堂的隆重欢迎。庆典之中有一项活动就是在杏花园举办探花宴,宴会中有两名最年轻优秀英俊的人被称为“探花使”,探花使需要遍游名园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迎接状元。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探花不仅要拥有足够出色的文采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要长得非常好看才行,这也成了古时候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探花使是从所有进士中选出的两个人,这两个人的选择却完全无关考试名次,选择条件是年轻、英俊。探花使在探花宴上的任务就是逛遍杏花园并在沿途之中采花,用采摘的鲜花在琼林苑迎接状元。在这场宴会之中,只有探花二人拥有首先采花的“特权”。而且作为迎接状元的人,探花使在宴会中所出的风头也不亚于状元。
另外探花更有可能成为驸马。虽说各朝各代的驸马都不是很好当,但这种能够直接成为皇亲国戚的“捷径”还是备受读书人关注,有不少人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反而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探花,而非状元以及榜眼。
探花宴主要盛行于唐朝,到了五代时期和北宋时期,由于没有了“杏园”,也就没有了探花宴这种习俗,探花这个词也就较少出现了。不过北宋时期虽然没有了“探花使”这个“职务”,“探花”词依然很受一些人的喜爱,甚至是皇帝。
因为一些达官显贵在选择姻亲之时,肯定是非常注重对方的外貌条件的,这方面探花使非常有优势,这也是他们之后仕途的一种助力。
大约在明朝以后,探花就开始专指第三名了,大家也不会更加追捧状元,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状元可能有“水分”。虽然说殿试一甲名次是由皇帝钦定的,但是其实并非是完全按照才能来划分等级。
如果当时皇帝需要“民心”,很可能会选择平民出身的人做状元。但是这并不代表探花榜眼就比状元的才能差,更不代表之后的前途发展会输给状元。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