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如何从临摹到创作(行草书技法要点)
导语:行草书法作品创作,如何快速提升,临帖和名师指点4个关键点
行草书法作品的临创,所谓行草,就是我们常说的引草入行。在作品中以行书为主,草书为辅。至于行草书的比例,尚无定量与定法。结合我的学习经验,下面分4个部分,对行草书法作品的创作体验和大家分享。
一、临创求出
所谓的术出,就是出帖。我对行书和草书都临写一个时期,对行书经典碑帖和草书经典碑帖,有了一定的积淀之后,就可以进入到书法作品的临创。
所谓的临创,就是边临帖,边创作。刚开始也就是摆字,也叫集字组篇。首先选一首诗,或一段文字。利用自己临习过的字帖上的字,把每个字找出来,组成一首诗,或一段名言、名句。
在组篇时自然是以行书字体为主,注意草书字的引入。当然,草书字入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在连续两个笔划较繁的行书字下入一个草字,抑或是两个或三个较大的行书字下入一个草字。也可以根据篇幅的需要连入两个或三个草字。根据实际需要去安排,不一而足。总之,引草入行,开始要掌握好一个原则,就是引入的草字,最好选用常用的草书字。
在组字创作一篇作品完成后,要把自已创作的作品,与所临的碑帖,进行反复的比对和参悟。而后去一遍遍去修改。发现有和碑帖不够贴近的字,要多加临摹,回过头来再行创作。这样反复多遍的排列组合,反复的修改打磨,既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又尽量保持贴近碑帖的字形,字势。有利于逐步的离帖创作,也就是常说的“出帖”。
二、临创求活
虽然是碑帖临创,但要注意求活:
(1)、把碑帖的每个字移植到自已的作品中,一定要保持每笔每字的灵动和活力。组字创作,也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在初级临创阶段,难免生涩,硬拙。但是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创的作品,可谓是漏洞百出,生硬难调。在此情况之下,一定要耐心推敲,耐心参悟,细心修正。经过一个时期的磨练,每笔,每字,每行直到每篇作品,会慢慢地熟练超来,协调起来,完整起来。但是要力求灵活,让作品通篇都要充满活力,尽量减小排列组合的痕迹,力求模糊排列组合的概念。只有把每个字都写活了,整篇作品也就有了生机。
(2)、活中有变。在排列组合式的临创中,字的大小,倚正,要有变化。不能够把每个字都写的一般大。这也是书法创作中要回避的“状如算子”。大小字的穿插,长短字的穿插,倚正字的摆放,力求书法作品中追求的“乱石铺路”。所谓的“乱石铺路”,有两层含意:其一、即是字形大小,长短,倚正等,呈不规则的穿插变化。其二、就是浓、湿、淡、枯、干。墨色层次的变化,应根据计白守黑的用墨要求,巧妙地,恰到好处的安排和处理。
所谓的求变,就是墨色层次之变化。把碑帖上的字,摆进自已的作品之后,组成了新的篇幅,组成完整的书法作品。作品出现了完整的文化内容,其笔墨情绪也是一个新的格调了。所以用笔、用墨,在不失碑帖原型的基础上,要随着书写内容之文意,加以变化 ,调整适合表达作品内容的笔墨关系。
三、临创求新
在临创过程中,要力求出新。在自已能力之内,多加入对书法作品的参悟,特别是对书法元素的参悟。把创作的作品内容每字每句所表达的意思,寓意反复的琢磨,酿出新的情绪和格调,努力尋求新意。
故此,行草书的临创,虽是行草书创作的初级阶段,但在临创的过程中,一定要做精,做透,做扎实。同时多读、多看、多探讨书法创作理论知识。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出新,悟出新意来。把行草书创作的起点,努力抬高。为下一步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临创求师
为了在行草书临创过程中,明确创作方向,正确运用好多种书法元素。除了自已艰苦攻关之外。寻求书法名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在这里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在临创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在我学习行草书法创作开始之时,我便邀请了几位北京的书法老师,在一起探讨行草书法作品的创作。让老师们出主意,指方向。其中有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魏丰老师,北京著名书法家郑明甫老师,姚连弟老师等。他们提出让我沿着王铎行草书的风格进行临创。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我勉强以摆字的方式,创作出了一幅行草书法作品。其中之生涩,硬拙,自不必说。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把几位书法老师,请进我的创作室里。让老师们边品茶,边点评。我的几位老师非常认真,把我的第一篇临作品给了一个精透的点评,不留余地。此刻的作品可谓是体无完肤了!
但最终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鞭策。几位老师一致认为:路子很正,整篇评价,有些还真的抓住一些王铎书法的味道。如此便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从此以后,我的每幅作品都是如法炮制。创作灵感绵绵不绝,信心倍增,书法艺术快速提升,多次受到老师们的肯定与指导。
如此坚持了几年后,在老师们的每篇一评的悉心指导下,自已的行草书创作,渐渐的有了些眉目。直到现在,我每年至少两次邀请我的老师们给我以指导。现在回顾一下,自已在行草书的临创中,确实少走了很多弯路,深深地体会到,名师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内容由小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