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千人书画大赛作品(千人一面是什么意思啊)

导语:“千人一面”书法探源

节选自《“浙江流派”及“千人一面”书法探源》\陈思

“浙江流派”和“千人一面”书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1982年《浙江青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性钢笔书法比赛是全国硬笔书法热潮的“发源地”。可以说,当时钢笔书法的“心脏”及“权威”皆在浙江显而易见,1984年规模盛大的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成了众多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崇拜对象和学习样板,尤其是王正良、任平等人(因报刊上已专题发表过他们的钢笔书作和学书情况)的书作,更受到众多硬笔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们的青睐。当时,学他们字体者众多,这在钢笔书法热刚形成之时也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究其源本,王正良先生的钢笔书法出自何家?

据笔者分析,他的字深受骆恒光先生等前辈书家的影响,1984年11月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钢笔字帖》是由骆恒光等八人合书的行书字帖,品阅这本钢笔字帖,除池刚华、林剑丹、李文采先生书写的外,其余的字好象都出自一人之手,有“五人一面”之感。这在当时钢笔字帖不多的情况下,无疑对造成“千人一面”的书法有着一定的影响。又如,在1985年前钢笔字帖出版发行不多的情况下,《庞中华钢笔字帖》成为众多钢笔书法爱好者的“热门书”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字帖稀少的情况下,学书者别无选择也是“庞体”一度风行的原因。所以,在钢笔书法杂志还没有创刊和硬笔书法理论还处在空白的这段时期中,难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状况。

造成“千人一面”书法的种种原因

当硬笔书法热在全国范围蓬勃掀起之后,“千人一面”的现象才明显暴露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初学者既没有学书的经验,又没有选择学习的多大余地,只是凭热情与个人崇拜心理临摹某些获奖者字帖。

当时,以骆恒光、王正良、任平等先生为主的浙江流派(确切地说是杭州流派,可以说是全国硬笔书界的主要流派)。但应当说明的是,上述诸位先生对我国的硬笔书法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是硬笔书坛的先行者。

1985年底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可以说是硬笔书法高手马明、刘惠浦、曹宝鳞等先生的亮相,这使我国的硬笔书坛增色不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震动了“千人一面”的状况。

1986年起,全国性硬笔书法大赛此起彼伏,一大批硬笔书法高手脱颖而出,这无疑对改变“千人一面”现状,提高全民族的硬笔书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千人一面”现象有着它的深厚基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克服的。具体说来,它有诸多因素:

一、初学者的个人崇拜心理

学书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书以选择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一等奖者的帖为自豪,一旦学得稍有形态,更是孜孜以求。以浙江省绍兴市举办的一次硬笔书法大赛为例,青少年中以临习王正良和任平的作品为最多。这种“千人一面”书法的现象已引起书坛有识之士的重视。

二、书赛评委的流派观念和书艺上的局限性

书法作品在比赛中能否入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评委。例如:1987年第3期《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中刊登的“浙江省首届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共七幅,其中有三幅行书作品是地道的“浙江流派”。这种现象更促使众多的效法“浙江流派”的爱好者专攻一路,以致“千人一面”书法一时难以改变上述现象可再举一例:《中国钢笔书法》1988年1至4期的“兰花杯”中国钢笔书法精英台赛中,王正良先生参赛的字仍为1984年首届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大赛时的内容一行书《岳阳楼》,整整二页半也只有一篇直式行书作品,而参赛的20位高手除王正良先生外都为二种以上书体或章法安排。以笔者愚见,王正良的作品没有什么新意,然面王正良作品得票数却为第三位,获得“金杯奖”。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①评选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崇拜对象作为标准来评选,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从获得“慧眼奖”(10名)和“明眼奖”60名)的名单中,浙江得奖者占半数以上;获“慧眼奖”为7人,获“明眼奖”为25人。

这就反映了这次“描台赛”中“浙江流派”的作品明显占上风,且参加评选的浙江读者在人数上也明显占优势。

三、“名人效应”的影响

书法界确实存在着“名人终身制”现象。一位作家在全国比赛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出了名,他的字就会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的效仿,随之而来的是和“名人”同面目的字比比皆是,而这些作品往往获奖率极高,这更使一些书法爱好者不去学传统名帖,不去进行“字外功”和基本功力的训练,而埋头追求某“名人”或流派的墨迹。

四、书法评论的不良风气,

当前,书法界奉承之风盛行,正象骆恒光先生指出的:凡介绍书法家,或作品千篇一律地采用“吹喇叭”、“抬轿子”的稳妥办法……。”

以《中国钢笔书法》1989年2期中那一篇阳刚阴柔、各占风流试评王正良、任平钢笔书法的风格”的文章为例,夸词连篇,言不切意。

王正良和任平的钢笔书法之所以如此受人推崇,其奥妙就在于他们满足了人们这两种美学追求,成了这门通俗艺术中两种流派的代表人物,为大家树起了两面旗帜”。王书和任书是否是我国当今硬笔书坛“两面旗帜”和“代表人物”?广大书道同仁自有评说。笔者认为,王书以“阳刚”著称,任书以“阴柔”著称,这种提法并不合适。从上述的分析,王书和任书同出一个流派,任书近几年在书写风格和章法上都作了探讨,采用横书写法(他的获奖作品多为横书,推蔵其书,字字宽博雄浑,并非“阴柔”为主,只是线条灵活多变罢了。文中所列王书却仍为行书直式“岳阳楼记”中几行,与1984年他的作品比较,在章法和风格上都未有出新。王的行书实为缺少一种洒脱、遒劲的“阳刚”之气。可见,不恰当的书法评论之风,也是造成或助长“千人一面”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克服“千人一面”书法的契机

“千人ー面”书法有其一定的背景和基础,笔者认为,硬笔道同仁必须共同努力,才可逐渐克服。

一、积极地、实事求是地展开书法批评。洪丕漠、庐公等先生在《书法报》上直截了当地批评了当代名家作品,已一石激起涟漪,在全国书法引起强烈反响。作为硬笔书法权威性杂志《中国钢笔书法》在开展书法批评中也开了先河,这是令人振奋的。对硬笔书法作品的评论应实事求是,尤其是对“名人”的作品,不能只讲“好话”而不讲“坏话”。在古代,书家之间尚能直截了当地相互开展书法批评,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难道我们就没有勇气开展书法批评吗?所以,克服硬笔书坛中不良的评论风气是当务之急。

二、确立“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旨。

这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讲讲容易,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有的全国性书赛,由于“流派观念”、“名人效应”、师生好友、关系户等原因,以致某些获奖作品以次充好,极大地挫伤了那些锐意创新,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新秀,抑制了新的流派的出现。上述情况的出现,虽在艺术发展中也是难免的。但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同流派的消长。一个流派不应墨守“千人ー面”的书法,而应在理论上风格上不断探索,在艺术上不断出新。因此,“艺术面前人人平等”是克服“流派局限性”及“一花独放”局面,推动硬笔书法“百花齐放”地健康发展的宗旨。

三、评委的组成要有高水平,要有代表性、科学性。

书法比赛不象体育运动比赛,没有具体的硬性的评比标准。但为使硬笔书法事业健康地发展,对此不得不引起重视。举办一次有影响的全国性比赛,评委的组成至关重要。评委人员必须是高水平的行家而且又要有代表性,不应以一个地区或一个流派的人员为主,要老中、青结合,尽量使评委人员的组成和评比方法有科学性正确性。这也是克服“千人一面”书法的重要一环

四、正确引导青少年学习硬笔书法。

重视青少年的硬笔书法教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少年对写书往往有很大的片面性,崇拜性,会一阵风似地群起而模仿某一“名人”的作品。硬笔书界只要一个王正良、一个任平就够了,这与古代书界只有一个王羲之、一个欧阳询的道理一样。引导好广大青少年的学书方向,也是克服“千人ー面”状况的重要方面,这些问题卢前先生和郑方进先生已在1989第2,3期中专题评述,笔者不必多说。

五、加强硬笔书法的理论队伍建设。硬笔书法理论队伍薄弱,这是当前硬笔书法界面临的一个困境。在借鉴传统书法理论的基础上,硬笔书界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建设一支能适应硬笔书法健康发展的理论队伍。这样,“千人一面”书法也就失去了它的理论依据与存在的条件了。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