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我在私塾读《中庸》好吗(我在私塾读《中庸》有用吗)

导语:我在私塾读《中庸》

我在私塾读《中庸》好吗(我在私塾读《中庸》有用吗)

冯宏来

在旧式私塾中,凡读完六本蒙书而晋读 “四书”者,读完 《大学》之后,就必须续 《中庸》。在开读之前,塾师和弟子照例都要举行正规的 “唱书”仪式,加注标点。在此后的恭读过程中,塾师除了令弟子勤读牢记强背之外,也会不时地对弟子分别进行读经辅导,在私塾内外谓之 “开小灶儿”。当年,弟子们早晨八点上学时先请先生 “号书”,傍晚下学时就得 “开背”,背不下来者,那就只有“五大板伺候”了。诚然,这种动辄 “板罚”的执教方法,在今人看来,是绝对毫无可取之处的。然而,在强调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理念下,这种被视为 “从严”的执教方法,在塾师、家长和学生看来,却都是无可厚非的。

《中庸》和 《大学》一样,不仅都出自 《礼记》,而且都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其作者,历代大儒,如司马迁和朱熹等,都认为是子思(前483~前402)。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是孔子嫡孙、孔鲤之子。这对祖孙,年龄相差68岁,孔伋尚在年幼之时,其祖父孔子即已仙逝,因而他从未得到过孔圣人的亲炙。后来,他拜在其祖父之弟子曾参名下。曾参系曾点之子,父子俩同为孔子的学生。他尊崇孔子,颇负修养,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国学大师,素享 “宗圣”之盛誉。真可谓“名师出高足”,颇得曾子真传的子思,不仅系统地继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而且继承了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依据孔子的语录,成功地汇编成《中庸》一书而传世,继而也成为了一位儒学大家。他 “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开创了战国时期儒家八派的 “思孟学派”,他本人也备受封建皇帝的尊崇。远在宋季,他就曾被加封为配祀孔子的四圣之一,冠称为 “四配”,与颜回、曾子、孟轲同享其名。明朝嘉靖年间,他还曾独享 “宗圣”和 “述圣”之誉。

《中庸》一书和 《大学》一样,也是谈儒家人生哲理的论文。自北宋的程颢、程颐将子思的《中庸》与曾参的 《大学》、孔子的 《论语》和孟子的 《孟子》并为 “四书”之后,随着南宋大儒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子思的名著 《中庸》,说理至精,论道至微,不仅已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而且是历代科考选士的法定教科书。 《中庸》一书,共计33章,有纲领、知人、正心、修身、明道、齐家、治国、诚意、博学、明辨和知法等章节。全书主要阐明的即孔子的 “中庸之道”。那么,何谓 “中庸”呢? 《中庸》一书解释说,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叫 “中”,不改变常规,平平常常叫“庸”。 《中庸》还明释,人的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即称为 “中”,当人的喜怒哀乐表露之后,既符合自然常理,也符合社会法度,即称为 “和”。 “中”是根本, “和”是原则。而 “中庸”和 “中和”又同为儒家尊崇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的力作,它在阐述学习程序时,不仅强调了 “择善而固执之”的不懈精神,而且反复强调指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为学的必经之路。说明它的确涉及了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确实是一部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它之所以能被推崇为 “实学”,这也绝对不是偶然的。

今生有幸,我早在垂髫之年便已恭读了 《中庸》这本国学经典,着实令我感悟颇深。由于 “君子慎其独也”和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圣贤哲理,早已深深地嵌在我的脑子里,也着实令我这年逾古稀的老塾生受益终生。 “君子慎其独也”之名言,出自 《中庸》第一章。这一章,儒家论述的修身原则即为 “慎独”。慎 “即为小心谨慎”,独 “即为独自行事”。意在强调,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更加小心地按道德行事,这就是 “慎独”。这说明它不仅是儒家独创的修身方法,而且是做人的道德标准。试想,对那些贪财好色的 “老虎”和 “苍蝇”来说,想当初甭说 “深谙”慎独之道,就是“约略”懂得那么一点儿 “慎独”之说,估计也不会在无人监督之下就恣意妄为吧?!所以说,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慎独”,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 《中庸》第十三章,正是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发挥,这就是儒家推行的忠恕之道。那么,何谓 “忠恕”呢?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在儒家看来,凡能做到忠恕者,离中庸之道的距离也就不远了。也就是说,凡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便也应推己及人,不可强加他人。这就叫换位思考,也叫将心比心,读罢了 《中庸》,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