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血津液失调会有哪些病理变化呢(津液气血失调包括)
导语:人体气、血、津液失调,会有哪些病理变化?
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主要是依靠后天所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输布全身,营养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而实现。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 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气血失常,一定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气与血又是脏腑气化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以引起本脏腑之气血失常,而且也会影响全身的气血,导致全身气与血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失常不仅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等基础,而且也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1气失调,主要指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1)气不足,又称‘’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能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而致。气不足有多种情况,如脏腑气虚、真气虚等。脏腑气虚又可分为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等。真气虚也有元气不足、宗气不足、营气不足、卫气 不足之别。气不足,则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则表现为该脏腑功能减弱等虚证。如心气不足,可导致推动血液运行等功能减弱;卫气不足,则容易为外邪所侵袭等。
(2)气行失常,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气运行于经络之中(卫气运行于脉外),流通畅达。若因外感、内伤,或痰食中阻,即可阻碍气的运行,导致气的运行失常。气行失常,可涉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久窍等各方面的 多种病变。一般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 。病变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特征。如经络之气郁滞或逆乱,则相应部位可出现疼痛。如内脏气滞或逆乱,则其功能将发生异常。如脾胃气滞,则不能受納运化,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如感受寒邪,腠理闭塞,卫气郁滞于表,则为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等。
2血失调,是指血不足和 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 病理变化。
(1)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或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 血液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都可导致血虚。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靠于血的濡养。在血虚时,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步衰退等虚弱的症候。如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血不足在女子最为多见,多与月经、胎孕、分娩、哺乳等密切相关,可引发月经量少,或经闭,或不孕,或乳少,或产子多羸弱。
(2)出血是指血液 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等病变。其原因有外伤出血、气虚失血、血热妄行等。出血有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紫斑)、崩漏、创伤出血等,有的出血可排出体外,有的则渗溢于体腔之内或肌肤之中。
(3)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畅的病理状态。气滞血行受阻,或气虚血运迟缓,或痰浊于络脉,或寒邪入血,或邪热煎熬血液等,均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而成瘀血。因此常可兼夹寒、热、痰、气滞而形成寒凝血瘀、瘀血互结、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病症。血瘀可出现于不同部位,且各有其特征。
3津液失调,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多由燥热之邪或五志之火,或发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等引起津液耗损所致。常见口、鼻、皮肤干燥,大吐、大泻、多尿时所出现等目陷、螺瘪,甚则转筋等,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所见的舌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蠕动等临床表现。
(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部位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导致水液 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肾的蒸腾气化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二者虽然有别,但也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导致内生水湿,酿痰成饮,诱发多种病变。
机体内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本文内容由小森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