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孙文明与二胡杰作《流波曲》的区别(孙文明的二胡曲流波曲)

导语:孙文明与二胡杰作《流波曲》

孙文明与二胡杰作《流波曲》

文/耘耕

孙文明,男,1928年农历四月十六生于浙江绍兴上虞。他与《二泉映月》传谱者、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一样,也是一位民间盲艺人,在旧社会,同样遭遇过颠沛流离的底层苦难生活。

他4岁那年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12岁时父亲去死,家境衰落,生活窘迫,便开始学算命而维持生计;13岁起即奔波各地,流浪四方。

1944年,孙文明改学二胡,卖艺为生。心灵手巧、乐感极强的他在流浪苏南各地的途中随处求教,用心琢磨,博采众长,触类旁通,移花接木,融会贯通,在学会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江南丝竹、戏剧曲牌、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开始对二胡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开拓性、创造性的探索,并在听悟、吸收和实践中创作二胡新曲。

1952年,他辗转漂泊到了上海奉贤,入赘于南桥镇东街光明弄潘家,改名潘旨望。此后得到了政府和街道组织的照顾,生活渐趋稳定的他创作欲望与日俱增。至1957年3月,他先后创作了《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送听》《夜静箫声》《春秋会》《评弹开篇》《志愿军胜利归来》《昼夜红》《二琴光亮》《送春》等曲。

值得一提的是,孙文明演奏二胡时,几乎能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不用千斤或只一根弦用上千斤演奏,还有一把琴能奏出两把琴的声响,又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他在运弓走指方面,可巧妙地将“托丝”和“轻按”有效结合,奏出类似洞箫的优美音色;他还善于运用虚弓、弹弓、滑音、透音、泛音等技法来丰富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开创性演奏风格。

1962年12月,孙文明因肺结核咯血病故;可惜,他的生命太短暂了,离世时只有34岁。

应该说,孙文明的二胡演奏和乐曲创作一点也不亚于阿炳,但其名声似乎不如阿炳,原因何在?

我想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孙文明比阿炳足足小了一辈,再者因阿炳《二泉映月》的名气,他的曲子被疏忽了;二是他的二胡曲除《流波曲》外多是轻松、愉悦的,而当时更希望是揭露旧社会的带悲酸旋律的作品;三是他的二胡技法难度很高,一般人难以学奏,举个例子,他的所有曲子,就连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二胡演奏家汝艺也要与制琴师合作,定制8把二胡才能模仿演绎出来,足见难度之大,而且也因此而缺少宣传和传播力度。当时孙文明只用一把二胡能演奏自己的全部曲子,至今仍不可思议。

谈到孙文明,就不能不说一说他的代表作《流波曲》,此曲是他于1952年冬季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情绪深沉,节奏平稳,速度变化不大,旋律富有叙事性,采用民间传统的循环变奏曲式,配以自创的演奏技巧,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多处顶真衔接,如音符2落2起,尾3头3等,全曲缠绵凄楚,无奈沉郁,但又不失憧憬亮色,如35 21 35 1,23 56 32 13 2感染力极强。

《流波曲》正是作者流浪落寞的真实写照,是一首感人的叙事诗。正如他本人所说,《流波曲》表现了过去流落他乡的困苦生活。孙文明的身世、遭遇等与阿炳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加上他又很崇拜阿炳,所以其作品中可找到阿炳演奏技法的影子,而且还出现了一个与《二泉映月》非常相似的音调。

我以为,孙文明的《流波曲》于凄美旋律中带有一丝排解郁闷的畅朗暖色,如开头52 35 1,吸收了《紫竹调》《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乐句素材,再如5 35 62 35 2等,有着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这个别乐句听起来深沉却又畅达,是通过二胡诉说悲苦而又不失淡然面对现实的亮点。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