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帖特点(丧乱帖笔法怎么样)
导语:不走寻常路,王羲之《丧乱帖》的结构特色
《丧乱帖》是王羲之的一幅行草手札作品,写于东晋永和十二年。因当时王羲之先祖之墓被破坏,王羲之却不能亲自前往修缮祭拜,所以写这篇文字时,作者是悲痛哀苦的。
王羲之《丧乱帖》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字形修长,以圆笔为主,行草相间,气势奇宕。由于王羲之在极为悲愤的情绪下创作,这篇作品节奏、轻重、静动的变化都很大,字形结体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精彩奇逸之处,对于一些写字平淡,缺乏结构变化的朋友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下面我们对《丧乱帖》结字的主要特点进行一些分析。
一、聚散疏密
"肝"字极密,密不透风,看左边的月字里面的两小横几乎把内空间填满了,左侧留下一弯细微的空白。右侧第二横极粗,横间的牵丝与竖画浑然一体。省略了很多空间。
而"追"则正相反,追字里面左竖与两个横折横应该形成两个封闭空间,而王羲之一个空间也没有给。两个底横都不接触竖画,甚至第一个横折横的起笔也不接触竖画。整个里部分与走之不接触,走之的左上部也是断开的。最大程度开放空间,是这个追字显得极为空灵。
《丧乱帖》“肝”、“追”
"感"字的左部分聚集了斜钩,横、口、心、撇、点。右部分只有一个竖撇。字的中部有一大片留白。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丧乱帖》"感"
"深"字、"惟"字,左右刻意分散开,中间留下的显眼的空白。
《丧乱帖》"深"、“惟”
二、松紧收放
1、上紧下松
"哀"字上部较小,下部伸展,最后一笔由斜势转向下,更加增大了下部的空间感。
《丧乱帖》"哀"
2、上松下紧
"当"字上部线条摇曳流转,下部田字收紧。
《丧乱帖》"当"
3、"甚"字上下松,中间紧,形成开-合-开的状态。
《丧乱帖》"甚"
4、左收右放
"号"字左边笔法尽量简洁,右边空间硕大饱满。
《丧乱帖》"号"
5、左放右收
"虽"字左边的两个口尽力放大,第二口的横画伸长,右边的隹部四横收敛,越来越短。
《丧乱帖》"虽"
三、同字求变
文中出现了四次"奈何",全部用草书的方式书写,选用的草字写法也相同。这样简练的,几乎是纯线条的构造,王羲之仍然做出来不俗的变化,下面我们选择三组进行对比。
第一组"奈何"修长流畅,线条极有弹性,弧度较小。给人一种直接简练的感觉。
第二组恰好在深字下,与深字连写,两个字字形缩小,取横势,何字右部的两个曲线弧度很大。
第三组和第一组一样,都是出现在上部,我们要注意到,这组奈何增加了用笔动作,奈字上提时先翻笔,上行一段后在斜向行笔,使内空间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何字右部起笔也有一个笔锋转换,横向行笔一小段。这样的处理不仅增加了笔法变化,一纵一横增加的行笔使字组的线条圆中含方。
《丧乱帖》"奈何"
作品最后是两组"顿首",变化也很大。第一组"顿首"中间的弧线起笔很高,内部留白在下面,右部圆笔写两个弧线。
第二组"顿首"中间的弧线起笔很低,与下面的弧线重合了。留白在上面。右部近乎直线,简洁。
《丧乱帖》“顿首”
四、空间创造
《丧乱帖》中对字内包围空间的处理常常出乎意料,越是仔细观察越是耐人寻味,令人惊奇。
1、空间分割
"痛贯"两个字,痛字用部左侧空间小,右侧空间大,贯字头部上面空间大,下面空间小。
《丧乱帖》 "痛贯“
2、包围空间内变化
包围空间内,经常出现的就是横画或横竖组合,在有限的空间,简单的笔画,如何写得与众不同,我们看看王羲之这篇杰作给我们的启示。
还是先说"痛贯"两字,"痛"字里面两横用曲线,两横都在中竖的右侧;下面"贯"字两横都在左侧,采用方笔连带,一右一左,一方一圆。
《丧乱帖》 "痛贯“
再看"修复"两个字,里面的两横化为一个纵向笔画,"修"字靠左,"复"字靠右,化繁为简,包围结构的空间构成更加清晰。
《丧乱帖》 "修“”复“
3、 形成包围结构的独特方式
《丧乱帖》中,一些包围结构的形成方式也超乎想象。
"顿"字右部的包围空间一般是由页字的方框和方框里的第三横包围形成的,而王羲之让方框、第三横、右点共同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
"摧"字右下部,一般是中竖与最后一横接触,形成封闭空间,但是《丧乱帖》中的"摧"却是用中竖与右竖向下延展的部分接触,形成封闭空间,这一处理完全出于人们意料之外。
《丧乱帖》 "顿“”摧“
王羲之的空间意识与空间创造能力,在这幅作品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登封造极,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妙手偶得,神异天成,让人看了大呼过瘾,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朋友们能够有所颖悟。书圣王羲之处于书法史的巅峰,他的作品对我们来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得之一二,足以脱胎换骨,不同凡俗。
前面已经讲过《二谢帖》笔法,本文讲了《丧乱帖》的结构,下一篇会针对王羲之行草的章法进行分析。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