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孔子整理《诗经》时都做了哪些工作呢(孔子说诗经)

导语:孔子整理《诗经》时都做了哪些工作?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缔造者。也是我国历史上堪称有开山之功的古文献学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徒讲学,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从事于文化教育和文化遗产的搜求整理工作。曾经受益于老子的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五十六岁时候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因道不得行,而不再从政求仕,便退回乡里,设帐授徒,讲授古代文化知识,并且有意识的评古论今。他对周代古文献的研究、保存、整理和流传做出了杰出贡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能够得以流传并享誉中外,孔子功不可没。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作诗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史料,或者赋予文学或者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圣人之所用心,是以诗经来保存先王之道,以传之后世,使之于歌咏之中体味尧舜之道,孔子曾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在先秦诸子的作品中,引用《诗经》者颇多,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最早提出孔子编订《诗经》论断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一文中写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将搜求到的三千多首诗歌,归纳整理为三百零五首当成教科书,来称赞或讽刺、肯定或驳斥一个人的品质修养等。

自唐代以降,这一论断受到质疑,认为孔子并不是《诗经》的编订者;其代表人物有朱熹、朱彝尊、王士祯、赵翼、魏源、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现当代《诗经》研究者基本上也持这一观点。其理由是:《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那时孔子还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此时孔子年仅8岁,不可能编订出《诗经》来。

但是,如果认为孔子与《诗经》的传承与传播毫无关系,那就错了。在传承与传播《诗经》中,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居功至伟。

首先,孔子整理过《诗经》,还为《诗经》正过乐。据《论语 ·子罕》篇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意思是说:“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开始正乐,使《雅》归《雅》,《颂》归《颂》,各得其所。’”这说明,孔子整理过《诗经》,并为其正乐。学者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上解释说:“‘雅’和‘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一方面也是乐曲分类的类名。孔子的正雅颂,究竟是正其篇章呢?还是正其乐曲呢?或者两者都正呢?《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礼乐志》则以为主要的是正其篇章,因为我们已经得不到别的材料,只得依从此说。孔子只‘正乐’,调整《诗经》篇章的次序。”

其次,孔子将《诗经》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性文献,要求人们将它们运用于政务和外交领域,从而扩大了《诗经》的影响力。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诗经》,就没办法和别人言谈答对;虽能熟读《诗经》,但不能按照其精神和原则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也是没有用处的。他要求从政者和学生认真学习和运用《诗经》,将《诗经》所倡导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诗经》的影响力。

再次,孔子将《诗经》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积极挖掘、发挥《诗经》的教育功能。孔子认为《诗经》的内容和思想都是纯净的、无邪的,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是教育人们的好教材。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经》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考察政治得失;可以帮助人们交流情感,密切人际关系;可以对黑暗政治和丑恶现象进行讽喻和批评,还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博物知识。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这样评价过孔夫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衹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参考资料:《孔子对《诗经》传播的贡献》 作者:程道才

《孔子与《诗经》》作者:沈闰州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