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曹操和刘备二人为何能称为英雄(曹操和刘备谁更伟大)

导语:曹操和刘备,为何一个是“超世之杰”,一个是“英雄之器”?

陈寿对三国人物的点评包含能力、业绩以及道德评价,道德评价的地位等同于能力、业绩两项,这是因手握重权的人物其德行操守足以产生巨大影响,并与他个人事业的利钝成败产生很大关联。

陈寿在《三国志》传记中对曹刘二人的定位,一个是“超世之杰”,一个是“英雄之器”,俱是非常人,但细究起来这两个评价还是颇为不同。

刘安《淮南子》云“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则说“万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十人者曰豪”,而依照班固的《白虎通义》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如按刘安、董仲舒的体系,是英高杰低,按照班固体系,则是英低杰高。到底是遵照哪个衡量标准,这要从陈寿书中去寻找线索。

刘安、董仲舒和班固的人物评价体系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前两人中都有豪这一评选,尽管略有差异 ,但在班固这里,评价人物是没有豪这一项的。而在陈寿的三国史料里,雄豪一词多次出现,曹操传记末尾也有“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一语,雄豪往大处说可以指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往小处说可以指聚众百千人的地方流民、寇盗的首领和头目。陈寿对吕布的评语是: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图。证明即使是吕布这样一个纵横淮南徐州的诸侯,仍不够资格称“英”。于是基本可以断定,陈寿用的就是刘安和董仲舒的评价体系。

那么何谓英雄呢?有意思的是,而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刘劭在《人物志》一书对此做出过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并详加解释说聪明有见识为之英,胆量过人而善于决断为之雄,有的人是英多雄少(如张良),有的人是雄多英少(如韩信),然而这都是“偏至之材,人臣之任”,英者可为谋臣良相,筹策制胜于近旁,雄者可为骁勇果敢之将,扬威于远域,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可见英雄之定义不一般,竟为帝王之任。想来陈寿在写三国史时是有很大可能看过刘劭这本书的。

当然,在当时汉末之际,英雄一词的含义也比较宽泛,它有时上升为刘劭的帝王同义词,有时则泛指豪杰才智之士,袁绍、曹操的谋士们各有建议自己的主公收罗四方“英雄”。

当曹操在许昌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筷子都落了,忙借打雷掩饰过去。这里也可表明,曹操也很在意英雄这一评价,希望往后能用“英雄”一词加诸自身,不过曹操的话还不止只有这点涵义。他当时的身份是丞相、领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刘备则只是有名无权的左将军,为曹操下属,如果曹操对刘备说,你和某某还有某某都是英雄,这个就属于客套、拉拢话,英雄的意义就变成了豪杰才智之士的指代。却不料,曹操虽然城府很深,有时也是性情中人,直接把内心话都讲出来了:这天底下就我们俩是英雄,吕布、袁绍、袁术、孙策等人都不配。

这下子把刘备给吓到了,曹操不言和自己比肩的其他诸侯是英雄,唯独说自己一个下属居然和他同为英雄,那么这个“英雄”的意指肯定是更高层面的,不是树立匡佐王室勋业的齐桓公、晋文公之人,就是如同汉高祖一样的帝王,因而就意味着曹操其实在内心里是把刘备当作潜在对手看待的,而对潜在对手最好的方式,就是尽早图之。刘备固然不知道,此前郭嘉、程昱、荀彧等人在曹操面前商议过如何处置自己的事情,现在曹操的话语把隐藏的想法折射出来了。

刘备感到失措掉筷子,就是很合理的事情。陈寿特意解释为什么刘备和曹操对抗如此折而不挠、终不肯屈服于其下,是预料到曹操的度量还容不下刘备这样一个竞争对手,刘备是为避害而如此做。曹刘二人目标的不同大概在许昌时已初现端倪,加之曹操要把刘备当作潜在对手,终于让刘备选择出走。

此后二十余年,双方成了强力对手,曹操出身比刘备高,得宗族之赞助,又依附于袁绍发展起来,有先发之优势,且曹操本人的机变权谋还很高,善于依据不同情形来出策应对,最终在三方鼎峙中占据北方九个州,而刘备虽如陈登所言有王霸之略,却因起家的基础太差,本人的机智权略逊色于曹操一筹,最后只能占据益州一个大州,与占得荆州、扬州、交战三个州的盟友孙权加起来,实力也大约只及曹魏四分之三。

很显然,对于魏蜀吴割据的态势,陈寿也承认曹操的机智权略胜过刘备,说先主刘备虽然“有高祖之风,知人待士,英雄之器焉”,有这么多靓丽的品德还是地盘不够曹操大,这实在是因为曹操的机智权略太强,当世无及。而对于曹操生前很在意的英雄头衔,陈寿就是不给,另送了个“超世之杰”。按前面陈寿采纳的品评人物体系,杰是比不过英的,何况还是“英雄”,却又不能忽略曹强刘弱的形势,于是曹操虽“杰”而“超世”,意思是说本来像曹操这样类型的人杰,哪个朝代都有,恰好曹操自己的能力实在太强,当世几乎没有人比得上。依靠超世之杰和英雄的定论,陈寿让刘备和曹操在名义上大致持平了。

所以,陈寿偏向刘备的倾向隐约体现在这里,为此还类同于汉高祖刘邦,为刘备编织了一些小时候不同寻常的光环。陈寿将刘备定义为英雄而曹操不是,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及陈寿曾为蜀人之外,还在于曹刘二人的横向对比。

英雄一词在陈寿眼中必然包含道德意识,一个没有道德作为基础的智勇双全之士,纵使功业颇盛,犹然不能冠之以英雄的称谓。曹操在一系列的攻伐战争中有过不光彩的历史,自己或是手下将领有过三五次屠城,而刘备在陈寿看来,是真正的信义昭著,不然,刘备经过襄阳城时数十万百姓不会跟着刘备一块走,教之对待士人,刘备也几乎没有残暴过杀之举,曹操从丞相升至魏公,又由魏公而进阶魏王,在造魏代汉的过程中为镇压反对势力,将孔融、杨修、崔琰、荀彧等人都赐死了。

对刘备本身来说,只有夺刘璋之益州属于背信弃义之举,但这也不真正影响他对待百姓和属下的仁德,诸侯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很稳定,反而为了争天下而彼此攻伐才是常态。故刘备先后以盟友的身份与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合作,始终得到陶谦、袁绍、刘表的敬重,一则刘备的行为不属于背叛行为,二则在各路诸侯手下从事时,都尽心尽力。曹操则不然,论能力过于刘备,论仁德又差一大截于刘备,有屠杀百姓、坑杀袁绍降卒的举动,并有戳戮士人以震慑朝廷内拥汉势力的举动,曹魏的军屯制又对屯田百姓克剥过重,陆机遂言:“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

司马氏得以轻松代魏,离不开司马懿父子高超的权谋手腕,也离不开曹氏在道德基石上的不稳固,当年曹操完全掌控住了汉献帝朝廷,那些毫无兵权的拥汉人士尚且接二连三地给曹操制造麻烦,而到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大权在握之时,除了曹魏亲重信任的征东将军外,雍凉战区、荆樊战区、邺城战区竟无一人响应曹氏(征东将军统扬州淮南区域,淮南三叛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都是征东将军,属于对吴前线)。

最后说一说“人杰”一称誉,曹操、刘晔都曾赞誉刘备为人杰,裴松之引注提到王粲劝刘琮出降曹操时,提到曹操为人杰,刘备传引裴松之注《傅子》也提到诸葛亮、关羽、张飞为三杰,陈寿赞孙策英气杰济,说孙权有“勾践之奇,人之杰”也,注意到诸葛亮、关羽、张飞都是臣子,这就表明人杰一词跟汉高祖刘邦称谓韩信、张良、萧何为三杰是一样的意指,都是指才识十分杰出的人。又联系到陈寿总结诸葛亮北伐为何不成功,提到的理由之一即是:与诸葛亮对敌的“或值人杰”。而与诸葛亮对阵过的曹魏名将大概就是曹真、郭淮、张郃、司马懿四人,于是乎人杰的规格称誉有一定分量。

不过把孙权这样一个东吴之主放置在和关张、诸葛以及郭淮、张郃司马懿之列,又显出陈寿对孙权的评价是比刘备、曹操低不少了的,刘备、曹操好歹是超世之杰和英雄并驾齐驱,孙权作为吴国大帝仅和曹魏、蜀汉臣子共入人杰,偏向性很突出了。加之说孙权有“勾践之奇”,同样有寓贬于褒中,历史上的勾践以隐忍和雄才著称,同时也以迫走范蠡、赐死文种而留名,越国自勾践之后不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即与勾践这种驱逐大才贤才的做法有很强的关系。

恰巧晚年的孙权做法跟勾践差不多,故陈寿以勾践喻之,倒也有一定合理性,所以“人杰”孙权在陈寿这里,就逊色于超世之杰曹操和英雄之器刘备。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