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胡调简介(迷胡曲牌)
导语:《迷胡调》,称得上“秦派音乐”的代表作
直率豪爽的性格气质 慷慨悲凉的风格特点
——二胡曲《迷胡调》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向阳光
一、创作背景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千年的文明滋润着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各民族文化。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培育了黄河流域汉族劳动人民直率、豪爽的性格气质,也形成了慷慨、激昂、凄凉、悲壮但不失诙谐风趣的音乐风格。“迷胡”是陕西关中地区广为流行的民间音乐,又叫“眉户”( 又名“郿鄠”)或“曲子”。这是一种既具有民歌因素又有戏曲特点的说唱音乐形式。“迷胡”曾为延安时期的秧歌运动及秧歌剧的发展作出过有意义的贡献。1958年,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鲁日融先生选择了陕西东部二华流行的迷胡清唱曲中“剪剪华”、“慢西京”这两种节奏、旋律对比鲜明的迷胡曲为素材,并采用了复三段曲式结构将“迷胡调”音乐改编创作为二胡独奏曲,成为“秦派二胡”的著名作品。这样一种以采用民间曲调为基础,配以西方曲式结构的二胡曲一经创作就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中西音乐中之精华无不在此相得益彰。鲁日融先生的第一首具有秦地风韵的二胡曲《迷胡调》的问世,可谓掀起了二胡音乐专业创作的新篇章。之后,相继又出现一大批以陕西的戏曲、民歌音乐为素材而编写的二胡作品,逐渐形成了二胡作品和二胡演奏技法的“陕西风格流派”。《迷胡调》同这些作品一样,地方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点突出。多年来,这首二胡曲深受听众喜爱,流传非常广泛,是鲁日融二胡曲的代表作。
二、作品分析
《迷胡调》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如下:
A(a a′a稍变)+B(b b′b″b″′)+A′(a稍变)
A段为小快板,情绪开朗,欢快有力:
︱=G 2/4 1.6 5︱2.6 5︱176 54︱51 2.1 ……其间内含着× ×︱× ×︱× × × ︱×× × 以及××× ××︱×× ×的节奏,像欢快的锣鼓点,显得热烈、激情。a′在a的基础上以变奏手法展开,旋律跌宕起伏,高转低回,充满着欢乐和喜悦:222 22︱61 2︱05 05︱6161 50 ……
用拨拉同奏手法模拟鼓点节奏,更进一步渲染了“欢天喜地” 的气氛。而“121 7.1︱221 7.1︱25 52︱121 7.5︱52 5︱121 7.5︱55 21︱2176 5 ”这个连绵不断的长句,低回宛转,柔和流畅,表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喜悦。本乐段以眉户剧“欢音”唱腔素材为主题音乐,反复出现。欢快的旋律、舞蹈性的节奏,使音乐情绪热烈。开心的笑声,愉快的心情,溢于音外。音乐形象十分硬朗,表现了西北地区人民豪放、粗犷的性格。A段在结构内再现欢快喜悦的a之后,尾句翻高八度并且速度渐慢,将情绪自然导入深情悠扬的B段。B段是抒情的慢板,以“苦音”唱腔素材为主题音乐(“苦音”即“哭音”)。此段虽与A段一样以“5”为主音,但在旋律中起骨干作用的特性音却不相同。A段以“6”为特性音,是“欢音”徵调式;B段以“4”、“b7”为特性音,是典型的“苦音”徵调式。如
︱=G 2/4 5 2︱1 65︱177 65︱4 2︱5 51︱65 42︱1 - ︱13 21︱b7 5︱1·2︱5- ……
“4”、“b7”作为特性音常在强拍或强位置上起骨干作用,它们推动着旋律缓缓进行,音乐情绪委婉、深情,并略带悲愁之感,仿佛是人们对过去痛苦生活的回忆,回忆之中,思绪万千。在演奏到“506 54︱24 21︱”时,旋律可稍加流动些,以便使旋律在进行过程中做好不同的速度处理。音乐中表现人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的心情。如:
111 177︱65 42︱111 177︱65 40 …… 句反复出现。演奏时均用同一指,在向下移把时做回滑动作奏出,力求自然、避免生硬。强有力的小抖弓表现了一种激动、愤慨的情绪。而在较高音区演奏的:
2 5︱1·6︱2 5︱1·6︱2 5︱1.2 55︱25 21︱b7·1 …… 则表现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情绪,十分感人。这段中出现了超越十二平均律的特殊音素,这种音阶形式是黄土地音乐慷慨而悲凉风格的重要体现。本乐段通过“不揉弦”与“重揉弦”的对比,表现了西北人民内心深处沉重的情感。
A′段为再现部,再现的A段与B段衔接紧湊。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侵入终止”的手法进入快板段落,即从倒数第31小节的打音“5”开始,转快板,情绪应比A段更热烈、欢快。好似震天的锣鼓又响起,欢腾的秧歌舞又扭起。人们从深沉的回忆中突然惊醒,仿佛回到了“日夜盼望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现实。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西北人民更加热血沸腾,信心百倍。结尾句:“2 5 2︱176 51︱5 —’︱50 0‖”,运弓开阔有力,碎弓激情、热烈,表现了人们昂扬振奋的情绪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