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毛毛虫效应案例(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成功心理学一毛毛虫效应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毛毛虫效应案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毛毛虫效应案例(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

毛毛虫效应来源于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即“毛毛虫实验”。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

毛毛虫最终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后来,约翰·法伯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效应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毛毛虫本身的问题

毛毛虫本身都带有一个“盲从”的生活习性。

2.外界环境的影响

只有当环境变化时(人为地把它们排成一圈),我们才能看到毛毛虫效应。

事实上,在惯于重复、跟随而难以独立思考方面,人类并不比毛毛虫聪明多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而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毛毛虫的“跟随者”习惯对我们的启示在于:跟随、沿用前人的成熟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缩短和简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更加顺利、便捷地解决问题。但与此同时,“跟随者”习惯也很容易使人们陷入盲目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的误区,而不再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结果在一些貌似而神异的问题上沿用旧法,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妨碍问题的解决。而且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人潜能的发挥。

所以,我们要想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就要摒弃惰性,破除僵化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成功心理学一毛毛虫效应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