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简论田英章先生的楷书与行书的区别(田英章楷书和行书)

导语:简论田英章先生的楷书与行书

作者:段新风

一、田英章先生的楷书

田英章的楷书已经是名扬于海内外,目前中国,能知道书法家田英章这个名字的,可能要达到两亿多人,学习田氏楷书的,保守的估计,也要有7、8千万人。

田英章出生于书法世家,父辈们在1949年以前,购买了上千幅清、民时期各书家的墨宝真迹,内中从达官贵人, 刘墉、郑板桥、徐世昌、吴佩孚,华世奎、潘龄皋,到没有什么功名的王维贤、陈益椿、李学曾、魏恩锡等,其真迹作品达到上千幅,书法字帖达到800余册。家藏之丰厚,大大地开阔了田英章的视野。且田英章祖辈、父辈、兄长都是书家,家庭教学之严谨,学书习字之刻苦,田英章与其兄田蕴章对书法爱好与追求,在当代实为凤毛麟角。

田英章的楷书总体来讲是宗法欧楷,但是田英章的欧楷,受清代、民国时期楷书各家的影响甚深,虽然在险绝、劲挺方面逊于欧楷,但其俊秀、端庄方面于欧楷有过之而无不及。

谈到欧楷的险绝劲挺,欧楷的后人几乎无人能及。譬如:成亲王、林则徐、黄自元、曹鸿勋、王维贤、陈益椿等这些大家,都在法度方面失于欧楷的险绝和劲挺。即使临学《九成宫》最像的清代书家姚孟起,也是在险绝劲挺方面差得很远。

其实,欧楷的险绝劲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我们所见到的欧阳询楷书,全部都是碑刻,至今未见墨迹版本。碑刻,作为第二次刀刻加工,在笔法形制上,肯定会显得比原作刚劲挺拔,棱角更分明;况且,我们所见欧楷,字型都是中楷、小楷,其笔画稍细,不曾有粗壮敦厚的笔画,所以更显得瘦劲险峭,这一点,是在宣纸和墨迹上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于此,凡在碑刻上略有知识的书家,都会明白这一点。

(林则徐,清朝道光时期大臣、民族英雄。)

2、欧阳询的时代,虽然隶书魏碑已不再是书写体式的主流,但是,还并未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少部分人在使用隶书和魏碑,因此,欧阳询的书法中依然存有浓厚的隶书、魏碑的笔法和结构,而这种笔法和结构与后来的楷书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看上去是一种险绝劲挺的感觉和风貌。其实,这种感觉或风貌,正是由于在楷书里掺揉了隶书和魏碑的笔法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特点。但是,随着隶书魏碑的衰落,宋、元、明、清、民的历代宗欧书家们,大都不以隶书魏碑为擅长,渐渐地抛弃了欧楷中那些隶书魏碑的成份,突出和加强了欧楷中的楷法,强化了楷书的笔意和楷则,但也因此缺少了欧楷里因有隶书魏碑的笔法结构而凸显出来的的险绝和劲挺。

(成亲王,乾隆帝皇十一子永瑆封亲王,封号成。)

3、欧阳询少年时期全家被杀,只活下了他一个人,晚年在仕途上不得志,在政治上和唐太宗并不十分和谐,致使欧阳询的性格倔强耿直,与常人有所不同。“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人的性格禀赋,会在字体上反映出来。

(陆润庠,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当朝一品。)

而1950年出生的田英章,其人生一直是处在顺境之中,加之田英章为人和善,慷慨大方,处事低调,不事张扬。性格上,不激不厉、爽朗幽默,温良宽厚、平易近人。自三岁学书,受家教的影响,也很少涉猎隶书和魏碑。在漫长的书学岁月中,主张严谨规范,端庄肃整,所以,田英章与其兄田蕴章的墨迹,结体严谨、婉丽平和,点画精妙、规范俊美。准确地说,其楷书已经达到了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特别是田氏家族的欧楷俱都是最标准的工楷,所谓工楷,就是不可有一丝的行书笔意。因此,田氏楷书,对时下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恰好比是看不见巅峰的高山,望不尽边际的大海。

二、田英章先生的行书

田英章从16岁开始学习行书,他是从父亲给了他一本《潘龄皋手札字帖》开始步入行书之路的。而后,田英章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主攻《潘龄皋胡大川幻想诗帖》。后来的几十年,在家藏的古人墨迹堆里,田英章又遍临了苏轼、黄山谷、赵孟頫、成亲王、王文治、李学曾、魏恩锡、陆润庠、潘龄皋等书家的法书。田英章在行书方面,崇尚苏、黄、米、蔡,但从他的个人性格爱好来说,他更喜欢清、民时期的成、铁、翁、刘诸家书法。几十年来其临池无间,用功之刻苦,当代实不多见。如果说田英章先生在楷书上下了十分功夫,在行书上也应有了六分功夫。田英章的行书基本上继承了清、民时期的风格,以潘(潘龄皋)为底,以赵(赵孟頫)为面的行书体系。

(骆成骧,光绪二十一年状元。)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田英章在行书方面,追求的是朴实无华、温文尔雅,清秀潇洒、点画安详。他从不追求什么剑拔弩张、飞扬跋扈,更不喜欢所谓的“创新”和什么“个人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写几个字而已,我不想闹的那么热闹。”

(潘龄皋,辛亥革命后,任甘肃省省长;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文史馆馆员。)

时下,学识不深的人们,普遍不看好清、民时期的书法,他们片面地认为,清廷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导致各个领域的腐败。他们总是把清、民各家书法与清廷的腐败、民国军阀的纷争联系起来,把清、民书法以及馆阁体说的一塌糊涂。殊不知,在学术界一个不争的公论是:在中国书法史上,清朝是继唐朝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因为从清朝的各个皇帝开始,到所有的皇亲贵族、朝中文武,全国上下都在学习书法,由于施行的是“以书取仕”的科举制,在清朝时期,几乎无官不是书法家,每一个官员的书法,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今,我们随便抽出一个清朝官员写的字,放在时下,都是今日无人能及的,都应该是泰斗级的。所遗憾的是,只是随着科举制的消亡,书法国粹,也渐渐衰败下来。时下流行的、占主导的是肆意张扬的“个性”、胡闹的“创新”,不凭技法高低,只凭胆量大小,不讲书法中的共性,大谈无知的“艺术”。全然不顾书法传统的法则,对祖国的汉字进行了野蛮的践踏,这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悲哀,是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的狂肆和暴虐,一个民族丢掉了传统,在文化艺术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认可,这必将是千夫所指、无果而终。

从学术角度讲,我们观察或是欣赏一幅作品,不能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应该是通过这幅作品,要看书者的功力和展示这种功力的方法及水平。更进一步讲,就是看这幅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和神韵,看其通过笔下的功力,达到了何等境界。在书法上,一个人的实际书写水平往往决定着自己的眼力水平和理论水平,只要是自己的书写水平达不到那个高度,其眼力水平也不会达到,其理论更不可能达到。正所谓一句俗语说的非常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李学曾,清末民初天津著名书法家。)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书学领域杂乱无序的当下,田英章的楷书行书,必将是一缕清风,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在视觉上和心灵上带来一番享受。我们更加欣慰地看到,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已经看到了书法的曙光,书法的春天正在向我们悄悄地走来。

田英章先生作品选登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