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太极拳脊柱行拳的方法(脊柱太极图)

导语:太极之秘诀:脊柱行拳

作者马权友拳照

太极之秘诀:脊柱行拳

作者马权友

太极拳运动要求行拳“一动而无有不动”,既要求不能身体局部运动,必须做到整体运动。同时,动有主动和从动之分。腰脊为主动,四肢为从动。太极前辈杨澄甫就强调:“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这也证明了手要从动。初学太极拳易局部手动、肩动而腰不会动,随着练拳悟拳的不断深入,就会渐渐体会到“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以腰带臂,同时也会感觉以腰带手臂是围绕竖直的脊柱在运动。这便是“脊柱行拳”的表现。

一、为什么要脊柱行拳?

练太极拳要求立身中立,这就要求脊柱要尽可能地上下成一条线,并垂直于地面。而人体的脊柱成S形,由胸椎的后曲前洼,颈椎和腰椎的前曲后洼而形成两道弯。怎么办?根据太极拳对脊柱要求,想办法让这两个弯曲部分驱直,要么拉直弯处,要么用内气填平洼处。

二、怎样做到脊柱行拳?

为达到脊柱竖直的要求,就要做到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尾闾中正。

1、虚领顶劲,又叫顶头悬。这是不可忽视的要领,它是打拳精神的一面旗帜,要时刻牢记。头上领是虚领,是意想百会穴往上顶劲,并非真用劲。它要与沉肩形成对拉劲,拉直颈椎的弯曲。

2、沉肩垂肘,或叫松肩坠肘。它是配合虚领顶劲的,目的达到上下对拉。要明确松沉肩,不是沉肩头,而是松掉、松空整个膀子。表现为在手臂抬高时,锁骨不能抬起来!应该是下沉的。为什么?如果锁骨抬起,胸肋骨也随之上提,从而牵动横隔膜上抬,这样不易做不到“气沉丹田”。

3、含胸拔背,有舒展胸椎的作用,驱使胸椎竖直。含胸与拔背要求两肩前裹,两臂向前棚圆,同时要与沉肩垂时配合,有利于内气下沉。注意不要刻意拔背,含胸要掌握好分寸,否则适得其反。

4、松腰和落胯并举。太极拳以腰为轴,拳论说腰不动手不发,腰带四肢,可见腰在运动中具有优先性,起着枢纽性的作用。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松腰落胯是为松腰椎,然后用练就的充足内气后撑命门,填平后腰洼处,驱使腰椎竖直。

5、尾闾中正。太极拳论有:“尾闾中正,神贯顶。”之说,说明尾闾中正的必要。尾闾在人体尾骨尖端下处。要做到尾闾中正,就需要骶骨下掉,形成敛臀。这样头上顶与骶骨下掉形成上下对拉,这也有利于脊柱24节椎骨拉直放松,也有利于敛气入骨,节节贯通。

三、脊柱行拳后的太极感

脊柱行拳有如小孩玩的拔棱鼓,鼓杷似脊柱,两小鼓槌如同手臂,围绕鼓把转动敲打骨面,把不转,槌不敲。这说明太极拳运动是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初学太极拳,会有拙力僵劲,不会动腰,属于用手脚局部打拳,随着身体的放松,腰活了,腰会与胯连成一体,从而能以腰胯带动肢体,而且是围绕脊柱运动。这时脊柱上下对拉,已形成一个连接百会穴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手臂和腿脚好像拴在身体的中轴线上,随中轴线的带动而从动,从而把初学动手不动腰的僵手变成了柔手,把迈步不用腰的死步变成了猫步。由于脊柱行拳,因此便出现了整劲,有“周身一家”的感觉,于是做到“一动而无有不动”。

(本文作者马权友)

作者马权友拳照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