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4(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1)
导语: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9——节节加劲
L3-09 节节加劲
一 陆柬之的"节节加劲"
唐朝初年有一个大书法家叫陆柬之,他和虞世南、欧阳询齐名,各位还有印象吗?
以前我排过一张表,列出王羲之书法传授系统。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王徽之。传到第七代就是智永,虞世南是智永的弟子。虞世南传给外甥陆柬之,陆家是唐代著名的家族,陆柬之传子陆彦远,陆彦远传外甥张旭。
简言之,陆柬之就是张旭的外祖父。这些都是王羲之书法一脉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和言论当然值得注意。
我为什么注意陆柬之呢?
是因为张怀瓘《书断》有这一句话:"(陆柬之)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当年我读到这句话,立即警觉:"这个陆柬之运笔好。"尤其是兴头一来,可逹到"穷理极趣"的地步。这个人不简单,要注意这个人。
宋徽宗时编纂的《宣和书谱》这样介绍陆柬之:"晚擅出蓝之誉,遂将咄逼义、献,……"
"出蓝"是青出于蓝,指陆柬之晚年超过他老师虞世南。"咄逼"是"咄咄逼人"的简写,说陆柬之晚年几乎赶上王羲之、王献之了。这个评价是不是非常之高?那么陆柬之书法有什么好呢?
"但览之者未必便能识其佳处,论者以谓'如偃盖之松,节节加劲',亦知言哉!"这说看陆柬之作品的人,未必知道他好在什么地方,懂行的人说了一句话:"如偃盖之松,节节加劲"。
我们祖先很早就对松树有细致的观察,"偃盖之松"指大如伞盖的古松,"节节加劲",那些遒劲的树枝,是一节一节生长的。
运笔的秘诀与此相同,也是一节一节延伸出去的。
中国画画松树,就是这㨾画的。
清代刘熙载是这样解释"节节加劲"的:"书有振、摄二法。索靖之'笔短意长',善摄也;陆柬之之'节节加劲',善振也。"
"摄"就是收敛,所以"笔短意长"振的意思相反,一边摇腕一边前进。这様一来就会产生很多节,"节节加劲"就是一节节地延伸。这么一说就明白了,陆柬之运笔是善用节点,好像松树的树枝,依靠节点往前延伸,以这样的方法写完大圈。
可惜的是,唐人说"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他的草书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现在只见到《文赋》和《五言兰亭诗》这两个作品,《文赋》中夹有少数几个草字,而且都很小。草书以使转为形体,最容易一路狂奔。
举例来说,你看这个陆机《平复帖》"平"字,
几乎就是不调锋的,只靠断开来分笔势。智永的"平"字节点就清楚多了。王羲之"平"字节点更复杂,调锋动作更为细腻。
简言之:
· 所谓节,就是调整笔锋的地方。
· 古人说:锋不正不行。没调整就不要行笔。(笔锋没调整,一写出去就会出事,就是坏线条。那你为什么还要写呢?这道理很简单。)
· 所以笔画都是从一个节开始的。
前一堂课有两个思考题,第一个问你:"实际运笔时,究竟是先写节后写筋还是先写筋后写节?也就是说,下笔先写小圈呢,还是先走大圈笔势?"
我们知道运笔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部分,起笔动作就是调整笔锋,是行笔的准备动作。在书法中,有没有不需要起笔就直接行笔的情况呢?没有的。你总要决定用尖锋还是侧锋,用一分笔还是三分笔,所以无论是驭锋还是蹲锋,都是会产生节点的。
第二个题目是:"如果不是实际书写下笔前心目中先有大圈笔势呢,还是要考虑好小圈才下笔?"我们所说的心中有数,是像开车那样心中知道开什么路,书法中就是先有大圈,用什么
笔势,这样筋就确定了,这是可以在实际书写前决定的。
但开车时扭多少次方向盘,加多少次油门,煞车多少次,这是无法事前决定的,小圈是随机的,是根据当时情况来决定怎样调节的。
元末俞和,是个用笔很有水平的书法家。
但他临写的《兰亭序》,"崇"字中间加了三点,"激"字中间写成"身",取势和原作不同,这是他自己创作,不是临写了。临帖大圈应该和原作一样,是原作者确定的路线。但小圈调锋动作是无法跟足的,因为小圈是调锋点,调锋是根据需要而进行的。你的毛笔和王羲之也不同,怎么可能调锋动作做得跟王羲之一模一样呢。
二 节点上常用动作
在节点上,我们经常做些什么动作呢?简单地说有三种,一是左右摆动,二是直线来回,三是曲线来回。
2.1左右摆动
左右摆动是最常见的摇腕方式之一,也就是扭动笔心,
"九用"中叫衄锋。如果从左扭向右,或者反过来从右扭到左,那你写出来的结果就不会是直线,而是弧线。弧线是一种缓慢的转向,其实左和右之间夹了一个中。方向的改变越慢,弧线就越光滑。如果没有这个中,由左断然转为右,或者由右断然转到左,就会形成折线。手腕不动就是平拖,平拖线条没有表现力,而运笔中手腕左右摆动是破坏平拖的有效方法。
弧线要写得好看也不容易。你看王羲之《丧乱贴》中的这个"驰"字,最后一笔半个圈,是不是很像飞动的飘带?
你试一试就知道很难写出这样漂亮的线。
怎样写这根线呢?如果只看简单的大圈,那就是手腕从左摆动到右。
但王羲之写的时候,中间还多了几个小的左右,所以说这是"节节加劲",一节节向前的。
从王羲之到智永、虞世南、陆柬之、张旭、颜真卿,只有两个人的运笔方法透露了王羲之系统的秘密,
这就是陆柬之的"节节加劲",和颜真卿的"屋漏痕",这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2.2直线来回
短促的直线来回,也会造成节点。
这动作其实就是揉搓,衄锋两次。用在起笔,就是三面换或四面换,用在中间,可以把线条加长,或者加粗,用在角位,可以写出折线,以改变方向。
如智永这几个字,
右上角就是用揉搓来转弯的,这角位也可以视为一个明节点,写出来就是折线。这种方法相当快捷,草书中用得更多,是"节节加劲"的好例子。
如孙过庭写"书"字,草书。
左下角有时用转,但有时就用了折,揉搓。你看最后这个字,它的右上角和左下角都是揉搓的。
这个字以前讲过,中间一横的收笔发现不够长。收笔横线来回揉搓,可以加长线条。你也可以把它作为收笔的三面换。
这样一来,这一横就长了一截。
这是"暂时"的"暂",异体字,
以前也提到过。左边"车"字中间一竖的收笔处,你看挫笔两次。这来回动作比较大,目的是什么呢?我想还是收笔心。
要注意挫笔往往会引起笔锋扁平,但飞出以后写右旁下一笔,王羲之用横起笔,那扁平的笔锋恰好为我所用,入纸后再加节点调锋写撇。扁锋可以在下一笔起笔时利用,这是常用的手法。
2.3曲线来回
第3点,曲线来回。
曲线来回等于写了一个圈,"九用"中的顿笔就是这一种。两个动作,有时候是先左后右,这往往用于横笔的收尾。有时候是先右后左,往往用于竖笔的收尾。
要注意,这个小圈只用了一前一后两个面,不是真的转。如果你用一面锋真的转,那是会绞锋的。
这个"所"字,
箭头所指处横笔收尾,我们都知道是顿笔收,也就是一个小圈。复杂一点的是这样竖笔收尾,
它有两个尾巴,一个圆的,一个尖的。圆的是顿笔收,回上去以后再次下来出尖尾。这个弧线来来回回,属于复杂的节点,希望各位看得懂。
三 节奏
如果没有节,只有筋,那写起来就一往无前。但有了节,就多了动作,那就写不快了。这样一来,运笔就有了快慢,书法产生了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元素,有规律的快慢和强弱变化形成了节拍。一段乐曲,其实是由许多小节组成的,在乐谱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节线。当演奏开始后,它是一直向前直至终了,我们说它是一度的。
书法从落笔到写完,也是一度推进的。因为有节点,节节加劲,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节奏,使书法有了音乐性。有关这一点,写熟了就有体会。
传为王羲之《书论》这样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急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迟"就是慢,"急"就是快,"牵"就是拉长,这里指使。"裹"是转。这篇文字可说是最早对书法节奏的描述,前人类似的论述很多。
当年我学书法的时候,老师这样对我说:"当你运笔写出节奏的时候,那就可以了。"其实就是你有大圈有小圈,有筋也有节了。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 陆柬之的"节节加劲"运笔法。
· 节点上常用的动作。
· 筋节的快慢,形成书法的节奏。
复习思考:
·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俛"字,立人势一竖的收笔,做了什么动作?
· 《兰亭序》"系"字立人势,一竖的收笔,做了什么动作?王羲之这些动作对你有什么启发?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