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章草(章草技法)
导语:学习新知:什么是章草?如何学会欣赏?
章草是与汉隶的产生、发展相伴随的。传统的说法对于章草的理解有多种,但大多认为由某个人物,如西汉的史游或东汉的汉章帝等人所创,但近现代秦汉简牍文字尤其是西汉简牍文字的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草书形成、发展历程的看法,为我们理解章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从目前发掘的简牍材料看,汉隶从它开始出现的时候就伴随着正体、草体的纠结,这当然也应该是所有书体共同的现象。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草体意义上的汉隶从秦王朝以至更早的先秦时期即已出现,这可以称之为古隶。一方面,由古隶演变为早期汉隶以及典型意义上的汉隶即东汉末年著名碑刻上的那种八分书;另一方面,由古隶则进一步草体化,这就是大多数出土简牍材料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草率书写的汉隶,如东汉建武三年劾死驹状简(见附图1)、东汉永元五年器物簿编册(见附图2)等,我们可以称之为“草隶”,而章草正是由这种草率书写的汉隶中演化出来的,它是“草体”的规范化、美化。
不能把章草简单地理解为汉隶的草率书写,而应该说,它既是汉隶的草体,更是在“草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新书体。
所以,草书并不“草率”,而且书写起来自有其一套规矩,被称为“草圣”的张芝就说“匆匆不暇草书”,意思是时间匆促来不及作草书,这就和原生态的草书纯粹为便捷而产生的本意相离,而成为一种高雅的书法艺术新形式了。
两汉时期的草书主要是章草,传说东汉末年的张芝创立今草,但就书法史的主流而言,不仅两汉,就是在三国、西晋时期,主流的草书仍然是章草,今草应当是从东晋以降开始流行的。西汉时期的章草书法名家有西汉元帝时期的史游,传说中把他作为章草的创立者,传世作品有历代翻刻的《急就章》(见附图3)。所谓《急就章》本来是汉代教小孩用的字书,类似于后来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史游书写《急就章》开启了一个传统,这就是以后的历代章草书法家都喜欢书写或临摹前人的《急就章》,成为章草书法维持自身存在和特征的一个重要途径。东汉时期章草书法名家很多,传说有汉章帝以及杜度、崔瑗、张芝等人,其中张芝更被誉为“草圣”。
上面的汉魏名家章草书法大多是历代的翻刻本,现在真正传下来的名家章草书法墨迹首推西晋时期陆机的《平复帖》,《平复帖》的笔画书写中有隶书的影响,但体势已由上转下,“雁尾”也不明显,应该是属于章草、今草过渡时期的作品,从字体上说非本色当行的章草,从艺术水品上说也颇粗疏,但由于这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历史名人之作,所以受到高度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近现代出土了一些与与汉魏名家章草书法时代相近、风格也相近的草书作品,如楼兰出土的魏晋时期的残纸书法(见附图7),虽然谈不上高超的书法艺术,但其清晰的笔法转侧为现代人学习章草书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纯正的章草主要是从汉隶中变化出来的,所以它保留着很多“隶意”,具体来说这些“隶意”保留在笔画、结构的书写方式上。在笔画上,章草像汉隶一样取横势,它的横、撇、捺等在收笔上笔势均向上;在具体笔画书写上,汉隶的“雁尾”被作为标志性形象大量采用。在单字结构上,章草和汉隶一样保持一字一形,而不像后来的今草那样字与字之间有牵丝连带,甚至数字之间一气相连。当然,章草与汉隶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由于章草作为“草体”的本来意义就是为了适应书写的简便快捷而产生的,而要达到简便和快捷,在笔法、线条处理上就会有一些不同于汉隶的变化。就线条的处理而言,隶书与篆书比是破圆为方,而章草与隶书比是化方为圆,从表面上看是复归,但此圆非彼圆,篆书的圆转线条是用来“象形”的,而章草的圆转线条却是用来加快书写速度的。就单字结构而言,章草相比于汉隶多有简省,部件少了当然会加快书写速度。
近现代章草书法复兴,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章草大家,可以媲美元明时期。章草在发展过程中,杂糅各体书法是其基本倾向,这一点在历代章草大家书法中都有体现,而这一倾向在近现代表现得更加明显。
纵观近现代章草书法的演进路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接续清代延续至近现代的碑学之风,借鉴北朝碑刻的方折笔法写章草,追求苍茫浑厚之气,代表人物有沈曾植、王世镗等人,沈曾植是晚清遗老,以书法为余事,但实际用功极深,王世镗僻处西北,因于右任赏识而得名,他对章草书法有深入研究,作品也浑厚朴实;
2、借鉴篆书等早期文字写章草,代表人物为王蘧常,王蘧常是沈曾植的学生,但他在师门基础上又有新创,用篆书的笔法把章草的线条写得浑厚凝练、曲折盘旋而又时见苍茫,得到了海内外书法界的一致好评,以至被日本书法界誉为“当代王羲之”;
3、远追汉魏、近接元明的传统章草写法,代表人物有郑诵先、高二适等人,郑诵先的章草是比较规矩本分的,但笔力精雅而气势雄阔,与获得当世盛名的沈曾植、王世镗以及王蘧常等人比较起来,更显自然质朴不做作。
本文内容由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