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分律诗和什么(诗句律诗)
导语:诗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律诗的韵是什么?律诗的对仗怎么对?
学习古代诗歌,不能一概而论,每一种诗歌内部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常见的古诗可以分为哪几类,而常讲的律诗又会有哪些规律?
一、诗的种类关于诗的分类,古今学者分法不一。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都附有乐府,而古诗、律诗、绝句又可以分为五言、七言。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他不把乐府独立出来,但他增加了五言长律。
宋朝郭知达在《杜甫诗集》中,只把诗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综上所述,从格律上看,是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也有六言诗,但很少)。唐代以后,四言诗较少,我们常见的诗集一般是五言、七言的。
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古。古体诗都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诗人默认一点,古体诗都不受格律的束缚,言之有物,形式与古诗相同即可。所有,我们可以说,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我们都知道,汉代的乐府是配音乐的,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行”等,比如《长歌行》、《短歌行》等。到了唐,有很多文人模仿乐府诗写成古体诗,也叫“乐府”,但不同的是,唐朝的“乐府诗”不再配乐。
隋唐时期产生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乐的歌词,这种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了盛唐,兴盛于宋。词产生之前的过渡期,配新音乐的歌词采用的就是近体诗,如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等。
诗的种类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讲究用韵、平仄、对仗,格律非常严格。律诗一般有四个特点: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押平声韵;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长律有五言、七言,自然也是近体诗。诗人写长律时,往往会在题目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者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共二十字,七言绝句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诗的分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不受平仄规则的束缚,可以归入古体诗中。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形式上是半首律诗,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之,一般古风属于古体诗,律诗(包括长律)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和七言按字数来分,诗有五言和七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事实上,诗除了以上两种,还有杂言诗。杂言诗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间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的,杂言诗一般归入到七古中。这是习惯分类法,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诗的分类
二、律诗的韵我们彻底了解近体诗之后,才能更好的了解古体诗。因为古体诗不受格律的束缚,后来有了律诗,它也受到律诗的影响,先近后古,有助于我们理解。
先来说说律诗的韵、对仗。平仄说起来有点复杂,我们下一篇文章中再说。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韵数来押韵的。诗韵共有106个: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用平声韵(有一些也用了仄声韵的,比较罕见,这里不谈)。
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支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数字后面的东、冬等字只是这类韵的代表字,它们代表的是韵母的种类。其中东、冬(以及其他相似的韵)他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分开的,后来混合了。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现在举三首律诗为例,方便大家理解:
送魏大将军(一东)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筹笔驿(六鱼)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月夜忆舍弟(八庚)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是自由的,所以韵脚也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普及起来。比如: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整体用了十三元韵,但第一句韵脚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这种情况在盛唐时期是很少见的。
今天我们写诗,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只要听起来谐和就可以了。
律诗的韵
三、对仗对仗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对仗时所分的此类,和现在大同小异。按照律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在对仗时要注意:
书目自成一类,一些词如:孤、半等也算数目词。
颜色自成一类。
方位自成一类,东、西、南、北等。
不及物动词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跟连绵字相对,连绵词又可以细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和专有名词相对,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律诗对仗
中两联对仗为了方便说明,在律诗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对仗一般在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三、四句和五、六句中。
比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形容词“清新”、“俊逸”相对,姓氏“庾”、“鲍”相对,官名“开府”、“参军”相对,非常工整。
首联、尾联对仗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因为对仗不太适合做结束语。
单联对仗和长律对仗一些律诗也只有一联对仗,我们称为单联对仗,单联对仗常见于颈联。长律的对仗与律诗相同,除了尾联不用,首联可用可不用之外,其余的一律用对仗。
诗的对仗
对仗讲究律诗的对仗,又很多讲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讲一些重要的。
工对:在诗中,同类词相对,我们叫做工对。比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有些名词虽然不是同一小类,但是在语言中是平列的,也算是工对,比如:天地、诗酒、花鸟等,我们也看做工对,反义词也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的,我们也叫做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和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地理对植物,也是工整的。
在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同义词相对,在诗的对仗中属于“劣”,而反义词相对为优。诗家对仗大忌“合掌”,就是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
宽对;诗人根据具体情况,保持良好的思想内容,可以适当宽对。
在宽对和工对之间,又有邻对,即相邻的事物相对,比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等。如果再宽一点,就是只看词语的大类,而不追究其小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管是名词连绵词还是其他名词,都可以对。再宽些,就可以是半对不对了。
诗的对仗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乙义来与另一词对仗。比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皇”,借“沧”为“苍”等。比如杜甫诗中“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用“沧”对“白”。
对仗中还有一种,叫流水对,这种对仗和修辞中的互文有点像,它把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全。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有更大的自由,厉害的诗人常常运用工对,来表现良好的思想内容,他们从不为追求形式而损害思想。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纤巧,那只会流于庸俗。
好了,诗的分类、韵、对仗先讲到这里,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讲律诗的平仄。
欢迎各位批评指正,喜欢的话,点赞关注哦!
作者:清芜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