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学书法既能入帖又能出帖进步也快(学书法应从什么贴入手)
导语:这样学书法既能入帖,又能出帖,进步也快
接上期。
部首 “木”,让右,所以左展而右收,也就是说“木”中竖左侧笔画要写的舒展一些,而右侧要收缩,中竖要长。从上图四个原拓本来看,虽然此字有所模糊失真,但从《玉山草堂本》中还可以相对清楚的看出中竖为垂露竖没有出钩,从上图名家临写的来看,这一点卢中南与康雍与原帖不同。
从整个字左右两部分来看,左长而右短,这种情况下右偏旁应该尽量与左偏旁下面看齐,也就是说右偏旁“目”不能写的太靠上了。
右偏旁“目”,左右两竖,左细右粗,左低右高,左短右长;四横又分仰覆,布白匀称,从上图原帖来看,中间两小短横没有与左右两竖相接,但从上图名家临摹的来看,中间两小短横均与左竖相接,一般情况下是接左而不触右。
下面分别从钟繇《白骑遂内帖》、王羲之《黄庭经》、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多宝塔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赵孟頫《胆巴碑》、欧阳询《皇甫诞碑》与董其昌《乐毅论》中选取了此字,来看一下他们对此字又是怎么处理的,如下图。
可以看出在让右的处理上都是一样的。部首“木”中间一竖或垂露或出钩,不论是垂露还是出钩,说明中间竖画结束以后,是向左运笔的,根据行笔的走势接着书写下一笔画撇画。大多数书家在对右偏旁“目”中间两短横的处理为与左竖相接而不与右竖相接触。由上图可以看出,像钟繇、王羲之、智永、褚遂良、董其昌对右偏旁右竖结束以后都有向左带出的痕迹(或者说有一虚钩),不但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运笔走势,此种处理手法更不显呆板。右偏旁“目”左右两竖分向背,由上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柳公权取“向”势,而欧阳询取“背”势;横折处或方或圆,欧阳询方笔较明显。
从上图可以看出,四个拓本中,此字只有《李祺本》较为清晰。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左旁小者齐其上”,就此字来说,部首“日”应尽量靠上处理而不能跑到下面去。
右偏旁“軍”,垂露竖为柱,且为主笔,忌短,宜正;各横画之间分布要均匀,既有长短粗细变化,又分仰、平、覆,以别其势,下横相对略长以载上;中间“田”,上开下合,左竖轻右竖重,分向背。
下面分别从智永《真草千字文》、欧阳询《皇甫诞碑》、《张玄墓志》、赵孟頫《六体千字文》、王铎《王维诗》与田蕴章《千字文》中挑选了此字,看看在处理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智永外,其他书家对 “軍”下横处理都宽于上面秃宝盖;“軍”中间一竖,或垂露或悬针。右偏旁“軍”中间部分“田”左右两竖在取势上有三种情况:1、左略带背势,右略带向势,如上面图中欧阳询、赵孟頫、田蕴章对此处理方法。2、左右两竖均相向,如上图中智永、张玄墓志中对此处理方法。3、两竖均相背,如王铎。
照,上下结构,上面又分左右,左右两部分左低右高下齐,注意“刀”变体写法,就此下面还会结合其它书家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下面四点,从此字来看,欧阳询是左右相映带,依次写出,左三点向右,右一点向左。从名家临写的来看,田英章把左右两点处理成了“八”字形。
下面分别从王羲之《黄庭经》、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多宝塔碑》、蔡襄《谢赐御书诗》及赵孟頫《胆巴碑》《六体千字文》中选取了此字,看看各家在处理上有哪些不同。见下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1、“刀”基本上有三种写法:①一点一撇,撇又分长短,如上图中王羲之、智永、褚遂良、蔡襄、赵孟頫及欧阳询。②一弯头撇与一横折撇,如欧阳询、柳公权及赵孟頫。③标准写法,如颜真卿。
2、下面四点基本上有两种写法:①类似上面说的欧阳询这种,左三点向右,右一点向左。②类似上面说的田英章这种,两旁分八字。
从上图原贴中“灼”字可以看出:部首“火”三点攒一起,均不予中撇相接,左远右近,中撇带直,先竖后撇,取背势,腰略细。右偏旁“勺”撇婉转而不出锋,穿插于部首“火”右两点之间,从上图可以看出黄自元对此撇的处理与原帖不同,直硬而出锋。
因此字在古代其他书家碑帖中很少见到,这里不再作对比分析。
云,在表示“云雨”的“云”时,繁体字是“雲”; 在表示“某某说”的意思时,繁简同体。
从上图来看,可以总结出,上(雨字头)宽,下(云)收束两点。下面和其他书家对此字的处理来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分别从钟繇《宣示表》、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权《神策军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赵孟頫《六体千字文》与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挑选了此字,见下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1、有关“云”第二横出现了两种情况:①钟繇、王羲之、智永、欧阳询与褚遂良基本上是相对较短处理。②颜真卿、柳公权与赵孟頫却写的相对较长。我个人认为第一种处理方法较好,因上面“雨字头”在横向上已经放开了,下面不宜在展,宜收。
2、就是“雨字头”里面四个点的写法,基本上可总结为四种:①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为一类。②钟繇、柳公权、赵孟頫为一类,四点相应。③王羲之,四点变两点,为减写法。④智永,左边一点直接带上去写右点,右两点连写。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李祺本》,其它三本破损较严重。此字和“雲”的处理方法差不多,上宽下窄。下面左侧部分省略一右短竖,右边一横变为点,不显呆板,最后一捺画用笔较重。下图为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霞”字写法,这里不再多说了。
蔽,上下结构,下又分左右。同样,除了《李祺本》,其它三本此字破损较严重。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字上窄下宽。草字头上开下合,宜纵。下面“敝”,左低右高;注意与上面草字头笔画之间的错综变化;记住左部分欧阳询这种变体的书写方法,经过这么一处理,变的更加疏朗,更有精气神了;反文旁一撇画宛转与左侧点画相互穿插,最后一捺画较重,向右下伸展。
这个字在古代其他书家碑帖中很少见到,这里也不再作对比分析。
亏,繁体虧。同样,除了《李祺本》,其它三本此字破损较严重。
从上图可以看出,欧阳询不是按标准的繁体字书写的,记住此写法吧,我还分别从智永《真草千字文》、赵孟頫《六体千字文》与董其昌《乐毅论》中找到了此字(见下图),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四位书法大家的写法竟然各不相同。
由上图可以看到,董其昌对左侧上下两个撇的处理,可以说比较雷同,看上去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在这一方面就没有欧阳询与王羲之高明。我个人更喜欢王羲之这种处理方法,该避的也都避开了,书写起来也不觉得别扭。注意右边第一笔画“点”的起笔位置,使左右两部分很好的穿插在了一起,整个字不显松散。
此字笔画相对较少,上宽下略窄;左右两竖,左低右高,左轻右重,左短右长,两竖又分向背;三横分布均匀,中横与左竖似接非接,但不触右,横又分仰覆。
下面分别从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青李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国诠《善见律》、柳公权《玄秘塔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阴符经》、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兰亭记》《虞恭公温彦博碑》、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与曾巩《局事帖》中选取了此字,见下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左右两竖多数情况下是左细右粗,但智永、褚遂良、赵孟頫、曾巩打破了这一常规;左竖与上横可接可不接;整个字的字形上宽下窄或上下等宽;中横多与左竖相接,但不触右。
从上图原帖“月”字可以看出:左撇为竖撇与右竖相背;此字忌宽;从上面来看,左略低右略高;中两竖与左撇相接,俱不触右;三横之间分布均停。
下面分别从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智永集王字告墓文》、柳公权《玄秘塔碑》、国诠《善见律》、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阴符经》、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蔡襄《谢赐御书诗》、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宋克《唐人歌》与董其昌《黄庭经》中挑选了此字,对比来看一下与上面“月”字书写有哪些不同,见下图。
通过对各书家“月”字对比可以看出:多数左撇与右竖相背处理,宋克与董其昌除外,右竖取向势;左撇与上横可接可不接;撇轻竖重;中两横处理又有变化,姿态各异,中两点非一字主要笔画,在处理上可灵活一些,不失趣味。
这期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