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甲骨文是什么意思(力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导语:字源新探:释五个带“力”字的甲骨文金文表意方式?
这几个带“力”的有――男,幼,加,协(劦+口),和(龠+力)五个字。
甲骨文金文时代,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现。但是,“国之大事,唯祭与戎”,统治者不肯把贵重的金属农具交给奴隶用于生产,或者说只有少量的青铜农具,多数情况下还是石器。由此决定体力劳动还是十分费力的。同时期,人口相对较少,农业,采集业,手工制造业,畜牧养殖业,渔猎经济还各自占据相当比例,男子在劳动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1,男,过去解释说,从田从力,力为耒。意思是用耒在田地里耕作出力的为男人。通过探讨三代时期的社会生产者的状况,和金文比较,就会发现,田非是农田,而是一个表示“重物”的符号。力,也不是耒,而是人的手臂。意思是擅长出力,干累活的人是男子。关于力是“手臂”,下文还要探讨。
2,幼,甲骨文由“力+8”构成。8,就是丝绳。有人说,它是用绳索拉着耒耜耕地。但它怎么代表了“幼儿,幼小”这个概念,实在叫人百思不得其解。上面讲到力是手臂,并且这里表示是成年人的,它拉着的是个小孩子,这样会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此,下个问题又来了?既然有个孩子,为什么“子”字没有写进去?我们看,如果写出,会成为什么――“力+丝+子”。也就是“力+孫”。若此,徒然增加文字的混乱。文字应该是用尽可能少的笔画,表达最完整的意思,才是造字的最佳选择。
3,加,甲骨文未见,金文见于《虢季子白盘》等。“王孔加子白义”(周王大大嘉许子白之威仪)。加通嘉。力,表示用手拍打(后世有个夸奖词叫拍马,一笑),口,表示说(赞扬)会意。
4,协,甲骨文写作“劦十口”。见于“东方曰析,风曰协”(和煦春风)。“王令众协田”等卜词。又见于《诗经》“王于兴师,与子协作”是和谐一致,协作御侮之义。三个力,一个口。三是多数,力代表手臂,口是多个劳动者发出的声音,或是劳动者共同协作,一齐用力发出的号子,也许是后世呼喊的“一,二”吧!假如力是耒,它和口组合,如何会意,会什么意?
5,“龠+力”――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它出现在《小克鼎》等,“康×纯佑”。《金文编》将它单独列在“和”字后,云《说文》所无,无音义,未识者。先谈龠,在甲骨文里就有,金文也有(见图)。是一种管乐,研究者认为就是后世的“箫”,贾湖遗址发现了八千年前的古笛。古代的箫,三至五七孔不等。箫竖吹,笛横吹。吹时双手配合,所谓“一边吹笛,一边捏眼”是也。
再说力,龠怎么和力组合在一起了?实在令人不解,怎么表义?仔细揣摩字义,力实际就是手臂手指之形。此字除了一个力字,还有带两个力字的,即“力龠力”。正符合吹箫用双手的实际,它正是会意的“和”字。把它放回到《小克鼎铭文》“康和(龠力)纯佑”非常恰当。
《金文编》里的“龠+禾“即和字,为形声字。但却把力旁禾旁之字强分为二字,且标注为“说文所无”,的未识字,未免遗憾。
结论:力,是手臂,与“耒”无关。单独的力字,读本音。甲金文之合体字未发现以“力”作声旁之例字,只作意符。后世小篆除外。
甲骨文男字。
甲骨文幼字。
金文男。
金文和之一,从力,金文编未释。
金文从力之和,未释。与从禾之和,字典分为二字。
卜甲院人书金文《史颂簋铭》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