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书法入贴(书法入贴是什么意思啊)

导语:两千字详述,学习书法时怎样入帖、出帖

在学习书法的人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未入门者拼命想挤进门;已入门者拼命想闯出门。这个入门和出门,实际上就是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书法上的术语称为入帖和出帖。

一、怎样入帖

有人把入帖的过程,总结为读、临、背、核、用五个阶段。

读,就是读帖,读帖是对法帖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在思想上进行分析认识,为临摹作好事前的准备;

临,就是临帖,临写时,根据读帖的认识,进行依样画葫芦,越像越好,临写的步骤要求先专后博,写时要一笔而成,尽可能写出笔势来;

背,就是背临,就像背书、背画一样,通过记忆,不看法帖,把法帖背着写出来,多背几次,容易使学的东西牢固,实际上这个背临也是属于临帖的方法之一;

核,就是核对,把照着临写的或背临的字,同法帖进行核对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以便重新临时改正。这个核对实际上是属于读帖范围;

用,就是使用,把临帖中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进行运用。通过反复的临摹比较,就像孙过庭所说的那样“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最后达到形神兼备的地步,就称得上入帖了。

事实证明,无论你下了多大的工夫去临摹,要真正达到形神兼备是办不到的,除非用照相或复印的手段。郑板桥说:“非

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中不是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王、赵字,《兰亭序》不知临摹了多少遍,还是写不出神采来,写其它字也是这样,结果写到死都仍在古人脚下盘泥。

这样说并非是反对下苦工学习,而是反对只下死工夫,主张学习时头脑要灵活些。在临墓古人法书时,除了做到上述的读、临、背、核、用几个阶段外,关键要达到“通”的程度,即是吴昌硕所说的“贵能深造求其通”。

何谓“通”,“通”就是由先专后博,逐渐认识、掌握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的一般规律,和各体(包括各种风格)的特点。

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师承关系,善篆、隶、楷、行,草各体字,不一定各体俱精,但必须各体俱能,学习古人书法时,可以选择从一点或两三点突破,逐渐深入发展,不要陷在一家书体中不能自拔。

如果达到这些就可以算是“通”了。也算是真正的入帖了。而且也为出帖作好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怎样出帖

出帖,就是从古人的藩篱中跳出来,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明确地说,就是要自成一家。对于有志于从事书法艺术事业的人而言,入帖仅是手段,而出帖才是目的。

入帖主要靠勤学苦练,而出帖不仅是需要勤奋,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知识修养。

出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少人正在进行苦心的探索。因此,它没有确定的模式和方法,主要靠自己去努力。以下是一些前人和今人的创新经验,可供我们在探索中借鉴。

首先是不迷信名家。王献之就不迷信王羲之,在十几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大人宜改体”的意见,他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创出“破体”。张融也敢说“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的豪语。

重独创而不重一味摹仿。李邕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应作为创新的座右铭。王羲之把古拙质朴的古体,变为风流妍媚的新体,颜真卿把瘦劲的书体,变为肥壮雄厚的书体,就体现了冲破时尚、大胆独创的精神。

以古出新。不少有成就的创新者,是从古代书法中寻找出路。这些书法是前人少学或未学的,如金文、甲骨文、石鼓文、权量,或新出土新发现的汉简帛书、魏晋写经等,通过他们的融合改造,而赋以新的内涵来自立一格。还有把真草隶篆融为一炉,面貌一新的,金农、郑板桥、吴昌硕、陆维钊等,就属这一类书家。

吸收外来营养。近代日本书法的巨大突破,给中国书法带来了影响,特别是现代一些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他们在新风格的追求上,明显地吸取了日本书法中的一些有益成分,或受到一些启示。

把姊妹艺术融进书法。书法的姊妹艺术如绘画、舞蹈、诗歌、音乐、篆刻等,它们的许多艺术原理和表现手法,和书法相通。因此,有不少创新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方的探索,把绘画的笔法、墨色变化、经营位置,舞蹈、诗歌、音乐的节奏韵律,篆刻的刀法和布局等,融进书法艺术中去,使书法别辟蹊径。在这方面探索的人较多,路子也广,而成效也显著。

笔法创新。新书风的形成几乎都和笔法创新有关。晋魏、唐代、宋代、清代这四个书法史上的兴盛时期,它们都是在探索新笔法的热潮之中,而出现新书风的。因此,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应抛弃“用笔千古不易”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大胆探索适合自己表现的新笔法。

书写工具改革。书法的阶段性,往往和书写工具改变有关。如汉时的毛笔就和唐时不同,唐时又和宋元不同,清代以前喜欢用硬毫,又和清以后喜欢用羊毫不同。不少人在工具改造上也做了探索,如明代陈宪章束茅代笔、清代金农截去毫端写字,他们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以上这些,都是人们在探索创新时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供我们这些已入帖而未出帖、正在寻找出帖道路的学习者作参考。特别是现代书法艺术,已逐渐摆脱单向发展,开始把它的背景映射到世界文化背影上的时候,世界上任何新的科学方法,和健康的艺术思潮,都不应该受到我们的排斥,而应该吸取进来,作为今天书法艺术创新的方法和养料。

本文内容由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