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简要说明古代文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线索(古代文论是什么样的课程)

导语: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境遇——一门新学科的出现

中国古代文论,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文章的有关理论。从表现形态来说,其多集中体现于对有关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具体品评当中,因此,对中国古代文论我们往往又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称之。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几乎同步,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文学批评史也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历了探索、完善、成熟及壮大几个阶段,在今天,成为我们进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重要支撑。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同时西方各种美学观点也被陆续介绍到国内。西学东渐,传统的学科分类也发生变化,在整理国故的学术运动中,传统文化经典遭受解体,一些新的学科随之出现,中国古代文论或曰中国文学批评即是其中之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包括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有关重要文论家的研究、文论著述的研究、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文论范畴的研究、文论命题的研究等诸多方面,其中,文学批评史的写作更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文学批评史的写作,可以说与这门学科的出现相同步,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系统的研究。1925年,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出版了《支那诗论史》,被翻译成中文后改名为《中国古代文论史》,译本出版于1928年。该书虽然以史命名,但实际上是几篇批评文章的合集,还不能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批评史著述。就国内来说,陈中凡先生于1927年写成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尽管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但理论框架大体具备,显示了在这一学科建设中的开辟之功。随后,郭绍虞先生在1934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该书不但取材丰富,理论精深,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朱自清誉为“开创之作”,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确立具有奠定之功。与此同时,方孝岳、罗根泽也各自出版了自己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研究著述。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出版于1935年,为刘麟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丛书”(后改名《中国文学八论》)八种之一。该书以四十多篇专论汇编而成,分为上中下三卷,所收文章按照所论内容的时代顺序排列,涉及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诸多重要问题的考察,重点突出,有关问题的探讨颇为细致深入,足见作者用功之深。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版于1934年出版,内容从先秦写到两汉。到1957年第三版时,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内容已延伸至两宋。此书不仅资料丰富,体例上也有别于上述诸作,是融编年、纪事本末、纪传三体于一书的综合体。上述诸作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也奠定了这一学科的研究框架和文学批评史的写作范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总体上来说是沿着郭绍虞、罗根泽等人的研究思路做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而且,后出转精,优秀之作次第出现。除了郭绍虞、罗根泽两人各有新的文学批评史著述问世之外,朱东润、刘大杰、敏泽、蔡仲翔、张少康、王运熙、周勋初等亦相继写出文学批评史著述。其中,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篇幅巨大,资料丰富,且吸收了众多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堪称到目前为止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说,通过近百年的探索实践,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得以日渐确立成熟,以此为中心,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相关问题的研究随之展开,如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关专著、专人的研究,有关文论命题、文论范畴的研究,有关文学批评形态的研究等。

总体来看,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及文学批评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通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国文学批评史基本上建立了以文学批评为考察中心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对古代文论中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审美范畴、思潮公案及时代嬗变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察梳理,学科体系也获得大多学者的认同,从而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发展与古代文学的研究构成相辅相成的局面。古代文学的研究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中国文学批评史则为古代文学研究中诸如文学发展观念的演进、文学现象的发生、文学作品的鉴赏等问题的探讨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中国古代文论也成为建构现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元素。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一样,现代文艺理论也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可以说,现代文论是基于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三种元素而建构出来的新的文论传统。如果说马列文论为我们认识文学的本质提供了指导,西方文论为现代文论体系提供了借鉴参照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论则更多是在一些具体问题如文学风格、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发展等的探讨上发挥了作用。

当然,尽管古代文论的研究成绩已较为可观,但相较于丰厚的古代文论资源来说,要做的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而且,就研究视角来说,亦有诸多开拓的空间。例如,传统的古代文论研究,除了文献的发掘整理之外,主要有立足于论家论著、命题范畴及有关史的梳理叙述等。这样的研究固然无可厚非,可以说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基础,但是,也容易导致古今割裂,画地为牢,缺乏对古代文论价值意义的当代观照,不能很好发挥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论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既要有基于历史语境的考察,也要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哲学层面的审视与概括。在传统的批评历史的梳理的同时,还要有历史批评的研究。基于已有的文论传统,考察古代文论的体系特征,运用中西融合的手段,实现古代文论价值的现代转换。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