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秋玩月(唐中秋赏月古诗)
导语:从唐诗里看中秋,别样风趣别样月,诗人“玩月”,更胜今
大诗人栖白写: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他写的是普通的月亮,说这寻常的夜晚,月色虽然也非常秀美明艳。
然而诗人顽皮,就在与一个“但是”。
于是下一句他又写: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所以两句合在一起,就成了:
寻常的夜晚,月色虽然也非常秀美明艳。
但是甭管何时的月亮,最终还是没有中秋的满,这一天的皎月,犹胜别夜圆。
写这首诗的时候,唐朝尽起玩月之风,“安史之乱”以后,欧阳詹又从《玩月》中提到中秋应“玩”的概念,一众文人才子纷纷响应,之后的大唐中秋节,简直成了品诗会,你方上罢我登场,纷纷挥毫泼墨,尽书豪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唐朝玩月之风尤盛,当时的大诗人们玩月,又都喜欢到何处去“玩月”呢?
寺观是个好去处。
白居易写: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
这是写在华阳观,为唐时著名赏月之地,而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整首诗都是在表达邀朋唤友到这华阳观来共同玩月。
揭阳华阳观
不止白居易爱去寺观玩月,写《玩月》的大诗人欧阳詹也爱去,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西寺碧云端,东溟白雪团。
年来一夜玩,君在半天看。
——《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
此处西寺具体位置暂不可考,但通过“碧云端”三个字,大可想见欧阳詹口中的西寺,应是一座建立于山巅之上的寺庙,在此处玩月赏月,必是风景极佳,视野极其开阔,而最后一句的“君在半天看”,也应了西寺的高度,立于西寺之中,便犹如“身处半天(高空)”,想来一眼望去,必是云卷云舒,犹如碧海般壮阔波澜,而头顶的皎月,更是皓白如玉,仿佛身处仙境般美妙。
对玩月情有独钟的同样也不止诗人文豪,还有唐玄宗,《开元天宝遗事》的卷四,有一篇名为《望月》的文章,详实描述了玄宗想要建百尺之高的“望月台”,与贵妃共同玩月赏月的心愿,然而未等望月台建成,“安史之乱”便爆发,导致玄宗最终未能如愿。
《开元天宝遗事·卷四·望月台》: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乱,不复置焉, 惟有基址而已。
综上所述,在八月十五这天玩月或者赏月,可看作是古人的一种习惯,而我们现代人或许由于种种原因缺少了这份闲情雅致,但至少在唐朝,八月十五这一天赏月,是必行的活动之一,而且为了能够赏到足够满足的月亮,甚至不惜登上高耸山峰,寻求极佳视野,也可看出古人对于八月十五赏月的情有独钟。
说完寺观,自然也要说另一个独特的玩月之地,正是“禁直宫苑”。
唐皇对待下属官员的宽容,在历史上可谓是出了名的,这种宽容也直接体现在“佳节”之中。
晚唐时期的大诗人吴融,曾官至侍御史,掌监督朝官犯罪并上报皇帝之责,宣宗朝时,某年的中秋节,吴融奉命值夜宫中,与同僚相伴赏月,而宣宗特许,可将值班地点设于室外,方便值夜官员工作的同时,也能一览满月之美。
于是吴融便在当年的八月十五之夜,作了一首赏月诗:
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
曾恨人间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门深。
明涵太液鱼龙定,静锁圆灵象纬沈。
目断枚皋何处在,阑干十二忆登临。
这首《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是吴融在“禁直”内值班赏月时,写给同僚的诗,通篇可见其对中秋节当夜赏月的心怡与对同僚的敬爱。
那么为何要说,唐皇对于臣子的宽容,会体现在佳节中呢?
可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二·撤去灯烛》:
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
(注:苏,苏颋tǐng,盛唐时期名士,玄宗朝名臣)
此处可见,到了八月十五这天,皇帝不仅允许值班宫中的大臣们赏月,还会备好“文酒之宴”,款待值夜大臣。
所谓“文酒”,便是指饮酒赋诗,试想当时的画面,一众朝臣与同僚们纷纷饮酒赏月,作诗为乐,彼此以酒恭祝,以诗抒发胸怀,定是别有一番中秋雅趣。
而苏颋在当年还小小的应景了一把,说:
清光可爱,何用灯烛。
我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来回咂摸了好几遍,每一遍都忍不住勾嘴一笑,不止清光可爱,苏大文人的可爱也由这八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于是话说完,遂将灯烛撤去,以月为灯,月华为烛,此情此景,还真是令人好生羡慕。
通过以上的叙述,想必大家可以感受到唐朝诗人玩月赏月时的热闹氛围,以及蕴藏其中的雅趣,却也不禁令我与现在的中秋佳节相对比,或许是由于现在城市的节奏加快,大家都很忙,一年到头能有空闲的时间并不多,每逢佳节加班者也不在少数,对于“月亮”的情愫,远不如古人饱满,时常可见中秋节,那些不得空闲归家与亲人相聚的朋友们,都会约上三五好友,然而并非找个月朗星稀的地方抬头赏月,而是埋头吃喝一番,或将自己灌醉,在朋友的搀扶下回到冷清的家中呼呼大睡。
比起古代,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虽然是好了,而且好上不知多少倍,盛宴上的美食也越来越丰富,但总让人觉得少了些内在的情愫。
前些年我独自在外的时候,每到八月十五,总会习惯性的抬头看一眼天上的月亮,自然而然想到小时候一家人的团圆相聚,但也只能默默念上一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披上月色,继续前行。
我相信,这并非我独自一人的感受,在物欲横流,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对于故乡的眷念,似乎也没有那么深了,年轻人蜂拥一般扎根城市,寻找着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新时代浪潮下奋勇搏斗的水手,彼此之间有联系,有交往,可总归在各种瞬间,让人感到互相之间还是有所隔阂。
说这么多,我只希望,在以后每一个中秋节,如果有可能,希望那些依旧忙碌的朋友们,也能如古人那般,安静的找一处视野宽阔的地方,抬头观赏中秋节分外圆满的月亮,或许就能在目光与月光之间,一解心中烦闷,等日出一至,收拾心情,向着美好的未来,继续砥砺前行。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白居易·《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欧阳詹·《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
西寺碧云端,东溟白雪团。
年来一夜玩,君在半天看。
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
曾恨人间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门深。
明涵太液鱼龙定,静锁圆灵象纬沈。
目断枚皋何处在,阑干十二忆登临。
《开元天宝遗事·卷四·望月台》: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乱,不复置焉, 惟有基址而已。
《开元天宝遗事·卷二·撤去灯烛》: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