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泥盒一般刻什么字(古代印泥盒值不值钱)
导语:【传统文化】古代各种盒子 - 2 - 印泥盒/笔盒(文房用具)
古人讲诗书画印,表面上印放在最后,似乎最不足道。可是诗要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达,书法作品可以没有画,画上也未必非有书法不可,但印,大家都少不了。现在你向书画家求字求画,书画家婉拒,也常常祭起“不好意思今天没带印章”的大旗。看来,印的实际作用,其实是要排在首位。
印的使用,离不开印泥,有如墨之于笔。而印泥的用量其实微乎其微,一张画画上三五天,印章有时只需一枚,就算盖上十枚八枚,真正的用量,也不值一提。于是印泥的存放就是个大问题。
古人发明存放印泥的器具,就叫印盒,又叫印泥盒。现在书画家也将印盒称之为装印章的盒子。回归正题,印泥盒用什么材料制作为好呢?
古代文房之中的很多器具,其实没有固定的材质,哪种好哪种不好,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偏好。比如笔筒用金属的还是竹的或是瓷的,很难有最终的定评。但印泥盒不同,因为它有非常实际的存储功能,这种特定的存储对象,要求还不低,所以实用变成了第一要务。 印泥盒用什么材质好,恐怕一开始人们心里也没数。各种材质都有尝试,很快,高下立判。古人的尝试比较出了什么样的结果?
看一看传世的印泥盒,以及现在的使用,一目了然。
印泥盒以瓷质,无疑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印泥最早的发明,要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作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浸湿,压在简牍外封口的部分,再把印盖上去,叫“封泥”,我们现在看美剧,经常还可以看到类似的一幕:写好信,封口处压上火漆,印盖在火漆上,以示密封。可见最早的印泥与现在的印泥无论材料制作和用途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封泥的泥丸,不需要特别的储存器物。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成熟,简牍退出历史舞台,封泥自然也无用武之地。不过印章的使用却没有停止,为了能在纸上直接加盖印章,人们改用水调和朱砂,钤盖于纸上,这种水印泥就是现代印泥的雏形。不过这种方式,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不易久存。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百年。
直到元代,人们便开始用油调朱砂,才逐渐克服了这个困难,也逐渐发展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印泥。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又演化出诸多印泥品种,使用的材料与颜色也逐渐丰富,甚至有黑色、蓝色、白色,金色。但总体而言,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朱砂和蓖麻油 。
现在我们观赏传世的印盒,就可以看到古人在材质上的尝试:竹、木、牙、角、金属、漆、晶、玉、石、陶瓷都有传世,甚至到现在还出现了用塑胶制作的印盒。
清康熙青花山水图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康熙款豇豆红釉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康熙浆胎青花海水云龙纹瓷印盒
天津博物馆藏
清康熙成化款浆胎青花山水人物图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青花花卉纹六棱委角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粉彩瓷团凤纹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紫檀木旅行文具箱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紫檀木雕松竹纹书式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嘉庆款青花描金云龙纹懋勤殿铭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咸丰粉彩印泥盒
徐州圣旨博物馆馆藏
清光绪青花缠枝花卉纹印泥盒
徐州圣旨博物馆馆藏
清代宜兴窑紫砂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天然木蟹式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铜鎏金掐丝珐琅阿拉伯印泥盒
私人藏品
清代文竹几式文具匣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绿地三彩云龙纹文具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东青釉云龙纹文具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紫漆描金双鹤纹文具匣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楠木文具盒
民间收藏
清中期文竹书卷式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银鎏金嵌珐琅砚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万历款青花云龙纹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紫檀雕花卉纹印泥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代玉雕蟠螭纹印盒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四季花卉纹笔盒
震旦博物馆馆藏
明万历青花折枝花卉纹文具盒
民间藏品
明末清初铁鋄金阿拉伯文镂空笔盒
观复博物馆馆藏
明黄花梨嵌百宝象戏图提篮式文具盒
民间收藏
元代暗刻花白磁印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