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史记读不下去怎么办(史记读的懂吗)

导语:读《史记》:不被老师待见,却交上考评第一的人生答卷

子贡曾问老师:“在老师的眼里,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子贡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瑚琏”是高贵的祭礼器皿,不是一般的瓦罐,说明在老师眼里还是有一定份量的;忧的是再怎么贵重终究是“器”,明明听老师说过“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是说,君子博学多才,而非专一才能。

对自己要求甚高的子贡在孔子眼里,只有一部分才能,远远没有达到君子的高度。

《史记》记载,孔子对子贡过于苛责,似有对子贡鸣不平之意。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巧言令色,鲜矣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且认为巧言令色是仁的大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对子贡利口巧辞的特长并不赞赏,还经常贬损。

孔子曾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哪个更优秀?”谁都知道老师最爱颜回,子贡心若明镜,谦恭地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能够闻一知十,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子贡的自谦的态度与得体的语言,让“找茬”的孔子无话可说。

子贡对孔子主张稍有微词,孔子大光其火

孔子师徒被困陈蔡,也曾对自己的学说有过怀疑。用“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考问子路、子贡和颜回。

子路大剌剌地回答说,猜想老师的学说还没达到“仁”和“智”吧?居然小看老师?得到孔子一顿批很正常。

子贡委婉地回答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言外之意是,老师的学说已经脱离实际,何不更现实一点呢?

孔子严厉地说:赐,你不坚持理想却去追求被世人容纳。

“赐,而志不远矣!”

可以说孔子已经是声色俱厉地在指责了。

孔子对子贡的责难从来没有见其反驳过,可见子贡的涵养。

我记得上小学时,因为值日生没到,老师让我生炉子(取暖),我说:“您不是不让我们动吗?”老师斥责我:“学生不能只有学习好!”我哭了好久。

我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好,就骂我:“就你这个状态,等大学都死绝了,你才能格勒(大概是勉勉强强的意思)上!”我哭了好久。

与子贡的无怨无恨相比真是惭愧啊!

同样的问题,颜回的回答如同孔子的心声:“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被世人所容,是世人的问题,有什么好懊恼的?不被所容,还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才是真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要说“巧言令色”,颜回才受之无愧呢,颜回对孔子的主张就没有一点看法?还是孔子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

虽然这次考试,颜回得了满分,但面对困局依然不知所措。关键时刻还是不及格的子贡站了出来。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孔子虽然对子贡不甚满意,但子贡对老师那可以说是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1.勤奋好学,向往“君子”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名句,正是与子贡在讨论“君子所恶”时提出来的。《论语·阳货篇》:

子贡问老师说:“君子有没有什么是厌恶的?”孔子回答说:“有。君子厌恶专说别人坏话的人,厌恶没见识却讥讽圣贤的人,厌恶勇敢但不讲礼节的人,厌恶做事果敢但是不通道理的人。”

孔子反过来问:“赐,你有没有什么厌恶的?”子贡回答说: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厌恶不懂装懂剽窃别人文章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攻击别人当作是正义行为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所恶”的人与子贡所恶的人都是“小人”。所以才有了孔子的感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孔子对女子有这么大成见,不知子贡作何感想?

《史记》所载子贡向孔子请教,也是“君子”之问: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言为心声,只有每天琢磨着向“君子”看齐,才有怎么才算是“君子”的问题。所以,做一个“君子”是子贡始终在追求的道德目标。

2.国难当头,不辱师命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并且办事通达,有干济之才。本人在上篇拙作《子贡导演“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大戏》中,阐述了子贡为完成老师交给的挽救鲁国的使命,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齐、吴、越、晋国之间,凭借对各国局势的把握,对各国君心理的研究,成功导演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历史大剧。

不知子贡向老师复命的时候,观看了这场大剧的孔子是怎样的态度?会像对颜回那样“欣然而笑”吗?我想大概会吧。不用说子贡面对国君们的慷慨陈词,就说子贡的奔走路线:鲁→齐→吴→越→吴→晋→鲁,总计路程也有几千公里了。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应该是木轮马车,最快的应该是马了,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难道还换不来孔夫子的“欣然一笑?”

3.维护师严,送终守孝

孔子没有正式的老师,其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当时人是有质疑的。卫国有个叫公孙朝的就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在哪里得来的?”子贡答到:“文王、武王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丢掉,贤能人记住它重要的部分,一般的人记住了它细枝末节,文王、武王的思想无处不在,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

又有人问道:“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总要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答到:“先生凭借着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得来的。先生这种求得的方式,或许与别人不同吧?”

子贡不仅维护了孔子的尊严,还宣扬了孔子好学的美德和高尚的品质。有这样的学生,孔子晚年是欣慰的吧。

晚年的孔子连遭颜回、子路之死的打击与学说不容于世的绝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子贡风尘仆仆地赶回来拜见老师,只见孔子依着拐杖,在门外徘徊、祈望着。子贡快步向前,孔子一把抱住了子贡,且喜且悲,不禁老泪纵横:“赐啊,你来得太晚了!”

子贡陪伴了老师七天之后,孔子安然长眠。最后七天,孔子对子贡说了什么?子贡没说,司马迁也没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对子贡不再贬损,而是把子贡当成了依靠,当成了弘扬孔学的希望。

贤孝的子贡,不仅按孔子的心愿,以殷人的礼俗安葬了孔子,还为孔子守墓六年!其他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然后别去。

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不知这六年子贡日日夜夜对着老师参读了哪些著作,长述了哪些心声?孔子儿子孔鲤先于孔子去世,孔子身后的一家大小应该受到子贡的不少照顾吧。

4.人生赢家,广大孔学

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之器”,只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孔子真是小瞧了子贡,子贡先后做过鲁、卫国相,政治才能卓著。理财经商也是能力超群,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子贡要比颜回小一岁,比较而言:在政事上,颜回早死,没有从政经历,子贡官至国相;就生存能力言,孔子说颜回“屡空”,而“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经商,准确预测行情),“家累千金”。

司马迁甚至认为在推动广大孔学方面,子贡起了很大的作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子贡离开孔子后到卫国做官,又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子贡最为富有。原宪穷得吃不饱饭,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的车子,携带厚礼去访问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

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生前身后帮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试想,子贡会见诸侯,会谈论什么呢?孔子之道呀。风流倜傥、多金阔绰的子贡嘴里吐出的孔子思想,其效果当然比“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本身有说服力。

这就是子贡,优点不被老师认可,屡遭贬损、批评,但不改对老师的景仰,成为老师送终与最久的守墓人。并为彰显孔学,做出不懈的努力。有生如此,为师者夫复何求呢?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