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东巴白水台的由来(白水台在纳西族语中的意思)

导语:仙人遗田白水台——纳西族东巴道场圣地

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山麓,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归属香拉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这次香格里拉行,白水台是主要目的地之一。

从中虎跳峡一线天的天梯手脚并用地攀爬上公路,我老婆已经是手脚颤抖,全身摊软。稍事休息半小时,我小心翼翼的顺着金沙江边的那条曲里拐弯且什么防护措施都没有的沿江公路前行,7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两个半小时,终于在夕阳西下前赶到了白水台。

远远望去,饱和的光线下,白水台就像镶嵌在青山上的巨型玉镜,光芒四射,闪眼夺目。渐渐走近,那晶莹耀眼的银屏竟变成千百台玉石迭起的台阶,似银波雪浪,自下而上,一台台,一层层,堆云凝雪,纯白如脂,莹润如玉,纤尘不染。台面上,有的波光如鳞,纤陌纵横;有的银浪滚动,环环相扣;有的绢扇平铺,折痕溢动;有的花瓣拼叠,艳丽迷人;有的良田呈梯,叠层延伸。耀眼的阳光下,白水台犹如凝固的画卷铺在脚下,白色的土和蓝色的水交相辉映,光怪陆离,那一路疲惫的身心,一下子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白水台,纳西语称为“释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白水台海拔约2380米,温带气候,降雨丰富,年平均气温11.4℃,比较适合稻米和谷物生长。相传,纳西族开始时并不善于农活,两位天神为了让纳西族人学会造田耕地,特地变幻出来这样一片梯田,来指导他们学习农耕,所以这里又有&34;的美称。白水台的真正成因,是山肚子里涌出的泉水,富含溶解于水中的碳酸氢钙,在流经白水台时,经过太阳光照射,水分蒸发后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常年累月不断的沉淀覆盖,地表变成了白色的泉华地台幔,那一层层的白色台幔,成了一块块精耕细作后的农田,千百年来等待着纳西族农家来播种收获。

白水台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泉华台地。白水台的台顶,是周长约一华里的平地,它的中央,有一个由10多个泉池串联而成的天池。沿平台往前,便到源头,在一株茂盛油绿的柳树下,泉水喷涌而出,积为小潭,天光云影,山花丛林,互相映衬。泉水从水潭流向天池,再由台地越过田埂水坝,沿坡缓缓漫下,清泉与白底融为一色,似流银泻乳。凑近仔细观察,泉中夹带着无数晶莹细小的白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左侧,一泉台形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那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左下侧一石穹窿,洁白如玉,形如一怀孕女子,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地方。

香格里拉是藏族聚居区,但靠近丽江石鼓一带,却以纳西族居多。白水台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是纳西族宗教活动和民族节目的活动之处。东巴教是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意为“山乡诵经者”,他们是纳西族的智者。公元11世纪中叶,纳西族人丁巴什罗(丁巴,藏语,意为祖师;什罗,是人名)从西藏学成佛经归来,途径白地村,被白水台的天然景观所震撼,便留在白地传播东巴教,他第一次用象形文字撰写东巴经,开辟了东巴教发展的新局面,被后世奉为东巴教的祖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东巴经成了纳西族古代文化的宝库,丁巴什罗修行传教的白地岩洞被奉为灵洞,他生活的白地也被视为东巴道场圣地。每年阴历二月初八是三坝的春游盛会,当地的藏、纳西、彝、白、僳僳等民族都要到白水台进行祭祀活动,以歌舞娱神,民族风情十分浓郁。

驻足白水台,我沉醉在那种美仑美奂的景色中,跟白水台融为一体。感受着东巴教的古老神圣,寂静安宁,那是与天地交融的感受,一种亘古不变的信仰和寄托。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