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荆轲刺秦王中的樊於期是个什么样的人(荆轲刺秦王樊於期扮演者)

导语:樊於期为何甘愿为荆轲刺秦献出自己的头颅?他究竟是什么人?

刺秦

壮士辞燕都,萧萧易水寒。

高歌西入秦,一去不复还。

生死酬知己,义勇在胸间。

平明登前路,仗剑意昂然。

握手送别客,一一轻拭泪。

击筑又鼓瑟,笑语过往时。

酒尽席已散,舞彻易水畔。

再唱风萧萧,临行水正寒。

(一)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八年),隆冬时节。荆轲在易水河畔,与送行的燕太子丹、高渐离等人一一告别,踏上了西行入秦,刺杀秦王的征途。

此行,荆轲带了两样秦王喜欢的礼物:一是樊于期将军的人头,二是燕督亢地图。有了这些,就能确保能接近秦王本人对其展开刺杀行动。

一般,他国使者入见秦王,只能在殿前讲几句外交辞令,便被安排匆匆退下。要想上殿与其近距离交谈,非有其感兴趣的东西不可。

荆轲认为:如果向秦王赢政献纳国土,将燕国最肥沃的督亢地区割让于秦,那么秦王必定欢喜不己,肯定会降阶相迎,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要让一个人万分高兴的话,莫过于送上其痛恨不已的仇人头。当时人所共知,秦王不共戴天的仇敌便是流亡燕国的秦国将领樊于期。如果献上他的头,那么秦王会更加高兴,会大礼相见。如此,即可五步之内,取其首级。

当初,当荆轲将其想法说与燕太子丹听时,太子丹表示:割让督亢倒是可以,樊于期将军穷困来投,要是把他杀了,那是不仁之举。此事万不能做。

见太子丹反对,荆轲便直接面见樊于期,将其想法直言相告。

樊于期是个义烈的好汉,听了荆轲的一番话后,便立刻拨剑自刎了。史载: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用其人头帮助实现荆轲西行刺秦的志愿。

(二)

关于樊于期的身份,由于史料纪载不过只言片语,不够确实。

长期以来,形成以下三种说法:

一,樊于期即秦国将军桓齮,现代学者杨宽以两者读音相近而持这一看法。桓齮于公元前229年攻赵失败,畏罪逃亡不知所终。一说战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秦王不会因为一个战败畏罪逃亡的人开出以下赏格:黄金一千斤,封邑万户。除非此人犯了谋逆大罪。而当时,被通辑的樊于期的悬赏待遇正如前述。这是犯了不赦之罪方能如此。因此,樊于期当非桓齮。

二,系秦王政母亲赵姬情人嫪毐部下。公元前239年,嫪毐见秦王政已发现其与太后私通之事,惟恐遭到诛杀,遂发动门客攻杀秦王,樊于期也参与其中。事败之后,被迫逃亡。从历史记载上看樊于期是一个义勇之士,怎么会委身一个不齿于人的男宠手下,为其效命。因此,这一说也是错误的。

三,是秦王政弟弟成蟜心腹。前239年,秦王政命成蟜、樊于期等其率军攻打赵国,成蟜、樊于期等人以秦王政非先王之子为由在屯留叛秦降赵。叛乱失败后,成蟜、樊于期亡命到了赵国。成蟜死后,樊于期又逃亡到了燕国。这一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樊于期将军难道真的就那样不怕死嘛?很轻易的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是这样的。樊于期参与这个叛乱失败之后,他的家族遭到了秦王嬴政的毁灭性打击。父母妻三族都被夷灭,本人又被悬赏通缉。所以对秦王嬴政怀有刻骨的痛恨。

同时,虽然他的这次叛乱功败垂成,可是却让秦王政险些失去王位。因此秦王非常的痛恨他,长期派人追杀他。

他与秦王双方都有着深仇大恨。 谁也原谅不了谁。

公元前237年秦军灭亡赵国。陈兵燕国边境, 随时可能渡过易水河。

在这种情况下,樊于期非常的担心燕国会迫于压力把他交出去。 同时他一直想报这个不共戴天的深仇,但又苦无良策。

此时,荆轲来了。听了对方的劝说。他便毅然决然的决定成全荆轲的刺杀计划。

樊于期死后,荆轲怀着丧友之痛,将其人头取下,揣于怀中离去。

公元前227年的冬日。 荆轲告别了燕太子丹和朋友们,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