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分为几种(懒有哪些)
导语:懒也分种类!快来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在慷慨激昂地激发了自己一系列焦虑之后,为了防止更大的焦虑,我选择去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来自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现代文学理论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封面是一只慵懒的大猫,书的名字也很无脑《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相比之下,使用《Not Working:why we have to stop》显然更为适宜。
给我一个理由停下自孩童时代开始,我们就活在积极主动的世界,“你能行”和“动起来”的声音致使我们从未意识到我们可以随时停下来。你是否考虑过下面这个问题:“如果不工作,什么能让生活有意义?”
来看一下英国著名女性当代艺术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创作出的知名作品《我的床》:泛黄的床单上凌乱的堆着各种应该不应该出现在床上的东西……在我们打鸡血一般的生活中,会存在那么一个无序之地,可以让我们逃离所有的秩序和意义。歌手罗琦唱到:“快乐就是别人跟不上你的节奏,烦恼忧愁早已远远抛在你身后,所有的机会都不需要小心翼翼再去强求,记住这每天每夜,你要永远感到你很自由,你的爱情从不需要天长和地久,你的决定从不需要任何理由……”
现实是,这个令人神经衰弱的世界不断要求我们去选择、站队、参与和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连自己的欲望底线也无法满足。
懒惰的四种情形书中提出四种惰性人格:倦怠者、懒虫、白日梦想家、游手好闲者。
1.倦怠者这种倦怠感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的萎靡,是对普世意义的信念消耗殆尽。
每天忙碌在高楼大厦间,做不完的报表和ppt,开不完的会议和总结,精疲力尽的自己不想再听到来自客户和同事的任何需求。过度疲劳引发我们对休息的强烈渴望,同时又感到这种渴望无法实现。一个特别贴切的词语形容了这种状态:社畜。
我们希望通过作出贡献来增强自己的存在感,同时也有一种相反的冲动,想要获得动物的那种冷漠和中立的状态。然而纷扰的世界总会激发我们新的需求和欲望,结果导致我们既无法获得不做一事的平和安宁,也不可能拥有积极状态的满足感。
2.懒虫我完成分配给我的任务,既不干练优雅,也不会从中获得成就感,逆来顺受是最省力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懒得辩解,甚至都懒得请假。我们能够忍耐一成不变的生活,也是一种“懒”的体现,因为这样的重复能够避免做选择时的困难和风险。
“铁饭碗”式的工作所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惰性:“我们在守住积极、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成熟长大的同时,却失去了一种同样重要的内在冲动,也就是不去做事、不去找寻目标的冲动。 ”
3.白日梦想家否定重力,飘浮在日常现实之上。做白日梦就是拒绝把人生和现实庸常的生活画上等号。
对于白日梦想家来说,做事只是因为无法忍受无事可做,但又不会把自己的想象力化为对世界的贡献。最具代表性的职业就是艺术家。将脑海中的所思所想投射到外部世界的某种媒介上——比如白纸、画布、实验室或运动场,把白日梦转化为创意的丰富源泉。追求艺术的乐趣让人在面对急需关照的残酷现实时,不会因为过度沉迷虚幻世界而陷入尴尬。
白日梦想家们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并不能简化为只剩下“积极而有目的地生活”这一个狭窄的范畴。
4.游手好闲者跟着感觉走,牵着梦的手。
当下提倡的高效工作,将自己的时间分割成一块一块,往里面填充进这样那样的事情,将自己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当一天的工作结束,你感到的是充实,还是迷茫?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工作,是因为工作让我们以不属于自己的方式过活。
游手好闲者喜欢慢生活,不是推崇慢节奏本身,而是要从活动本身来设定我们执行它的速度,不要生搬硬套某个外部强加的时间表。无论是看书还是跑步,只要我们沉浸其中,它们自然会告诉我们应该坚持多久。
正是因为游手好闲带来的漫无目的,反而让我们能够停下来,问问我们想要做什么。而“停”是我们感受到自己活着的关键。
停一下很好,也很难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不用做出任何选择。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彻底根植于我们体内,以至于我们无法听见,甚至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这种停止,并不是懒虫们那种万事不沾身的停止,也不是倦怠者在忙碌中抽出时间进行的减压活动,前者会导致某种极端,后者的停止是为了确保能够在以后的时间更加高效的工作。
作者推崇的“停”,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内心自由。我们停下,是为了发掘自己想要去做什么事、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并不排除我们最后还是想要选择努力工作,为了自己和他人去追求世俗的成就和欲望。
但这同样问题重重:即使什么都不奢求,其本身也仍然是一个欲望;即使抽离所有执念,反而变得执着于放下;甚至就连“没有计划地活着”这件事本身也会成为一个计划。我们拼命寻求无人打破的平和,然而只要活着,就永远无法企及。
长跑还是变速跑,抑或停下休息,取决于我们自己。
本文内容由小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