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庙碑碑文内容(孟子庙在什么地方)
导语:「以文说物」御制孟子庙碑
【以文说物】御制孟子庙碑
作者:刘舰
孟庙孟府孟林众多碑刻中,最宏伟雄大的莫过于《御制孟子庙碑》了。这通碑刻矗立于孟庙二进院落承圣门东,外罩以绿瓦重檐歇山式碑亭,立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 年),通高5.90 米,碑额高1.70 米,宽1.64 米。碑身高3.20米,宽1.44米,厚0.54米。碑身左、右各浮雕四游龙,每龙各戏一珠,跃跃欲出,并间以浮雕云纹,碑阴与碑阳雕刻同样纹饰。碑文为楷书,遒劲典雅,主要赞颂孟子“承先圣,正人心”的历史功绩。字径高0.05米,宽0.04米,共12行,每行35字。
碑文内容:
自王迹熄于春秋,圣人之道或几于泯灭,卒之晦而复明,历千百世而不敝者,恃有孔子也。孔子没百有余年,浸假及于战国,杨墨塞路,祸尤烈于曩(nǎng)时,子舆氏起而辟之,于是天下之人始知诵法孔子,率由仁义,斯道之有传至于今赖之。是以后世学者如韩愈、苏轼之徒咸推其功以配大禹,而闽洛之儒益尊为正学之宗传。乌乎!盛矣!夫洪水之祸,止于人身已尔;杨墨之祸,隐然直中于人心。不有孟子,使杨墨滥觞于前,释老推波于后,后之人虽欲从千载之下探尼山之遗绪,其孰从而求之?因推述厥义,刻文于石,俾(bǐ)揭于邹之庙。其文曰:
尼圣既往,夐(xiòng)矣音徽。后百余岁,圣绪浸微。尚异实繁,杨墨兢煽。陷溺之祸,酷于昏垫。惟子舆氏,距诐放淫。以承先圣,以正人心。述舜称尧,私淑孔子;正学修明,百世以俟。不有是者,斯道孰传?宇庙晦霿(méng),万物狂颠。我读其书,曰仁曰义;遗泽未湮(yān),闻风可企。
岳岳亚圣,岩岩泰山;功迈禹稷,德参孔颜。刻石兹文,于祠之下;诵烈扬休,用告来者。
康熙二十六年夏四月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臣米汉雯奉敕篆额
内务府广储司员外郎、臣皂保,工部都水司员外郎、臣卞永式奉敕监造
鸿胪寺序班、臣朱圭奉敕勒石
碑文大意:
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几位圣王功绩遗风到了春秋时期已尽消失,圣人之道近乎泯灭。幸好此时出现了孔子,集上古文明之大成,开儒学之先河,倡导仁爱大同,使阴暗的世界变得光明,孔子的学说历经千百年都没有被遮蔽。孔子去世后一百多年,到了战国时期,杨朱的“为我”思想和墨翟的“兼爱”思想阻塞了世间大道,危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这时孟子挺身而出,驳斥杨墨思想(杨子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于是天下人才开始知道颂扬和效法孔子,以仁义为先。正是因为有了孟子的努力,孔子之道才能传承至今,所以后世学者韩愈、苏轼认为孟子的功绩可以和大禹相媲美,程颢、程颐和朱熹尊孟子为正学之宗传。这是多么伟大!滔滔的洪水,危害的是人身,杨朱墨翟的思想危害的是人心,而且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如果没有孟子,杨墨思想泛滥于前,佛道文化推波于后,即使千年以后世人想要探寻孔子遗风,又怎么能够找寻到呢?为了推崇孟子思想和他所倡导的“义”,把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立石于邹县孟庙,文章如下: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影响慢慢远去,其后一百余年,孔子遗风渐渐衰微。战国时期,杨墨思想盛行,其危害比黑暗和地陷还要严重,惟有孟子,驳斥杨墨的思想,击破其荒谬的说法,继承了先圣遗志,匡正了世人的心。孟子继承并传扬尧舜等圣人的学说,以孔子为师;孟子正学修明,这是百世的期待。如果没有孟子,圣人之道谁来传承?世间昏暗,万物将不得其所。我读孟子的书,讲的都是仁义,孟子思想给后世带来的恩泽,至今也没有泯灭。
亚圣孟子如泰山一般,他的功绩甚至超过了大禹和后稷,他的德行和孔子颜回比肩,具有同样高尚的品德。将刻有这篇文章的石碑立在孟庙中,以向后人诉说孟子的功绩,称赞孟子的美德!
爱新觉罗 ·玄烨
《御制孟子庙碑》为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六年御笔亲书。康熙帝名为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还是中国封建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其八岁即位,亲政后,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康熙帝博学多才,对于儒学亦造诣匪浅,还精通算学、水利、测量等,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
康熙帝擅长书法、专以学董其昌书法的沈荃为师。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评价康熙:“临摹多家手卷,多至万余”。康熙自己也曾说过:“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康熙的书法软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清丽洒脱,工整清秀,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书法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康熙的书作历来备受民间藏家的青睐。这通碑刻,书法和内容都堪称名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清朝与元朝一样,虽然为少数民族建立,但对孔孟思想儒家之道非常推崇。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在顺治九年,亲自拜祭孔子,并说“圣人之道,如日中天”。顺治十二年,又通过礼部向天下宣告以儒家文教为治国根本。康熙帝在位期间,设立南书房,聘请汉族名儒讲解经史子集,担当政治顾问。还曾亲自撰写《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展示其在学习儒学方面的心得体会。康熙二十六年,在四月亲笔书写《御制孟子庙碑》后,七月,康熙帝又御书“学达性天”颂赐宋儒朱熹,并把匾额悬挂在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因而这通碑刻亦是研究清朝时期尊崇儒家思想和道统文化的重要文物史料。
碑身下为一巨大赑屃。相传赑屃为龙的九子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祥兽,性温和,善负重,外型似龟。古人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其神力,可以千秋永存。御制孟子庙碑身下的这只赑屃,狮首、龟盖、鹰爪、蛇尾,昂首平背,气势磅礴。它的头离地1.30米,身高1.00米,宽1.54米,长3.50米。石质光润如玉,刻工精湛细腻,造型栩栩如生。赑屃趴卧于一块长3.20米,宽2.55米的长方形石座上。石座平面阴线深雕水纹,赑屃若浮于沧海碧波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因赑屃为负重吉祥之物,深为人们所爱,故其首尾及身已被人手抚摸得光滑如镜。摸赑屃亦是孟子庙会上因这座石刻赑屃而出现的民俗活动之一。孟子庙会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由祭祀孟子而引起的群众自发性参与的游览性庙会。当地俗云“摸摸赑屃的头,永远不知愁;摸摸赑屃的腚,永远不害病”。由于赑屃样子看上去像乌龟,因而民间又流传着“摸摸大龟头,一年不发愁;摸摸大龟腚,一年不生病”的谚语。总之,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这一活动来消除烦恼和保证健康。因此数百年以来,人们都先焚香祷告,再入亭摸赑屃,求得每年安康,所以石雕的赑屃头和腚已被千百万人摸得光滑如脂了。除摸赑屃外,孟子庙会上还有投钱币祈求好运的民俗,传说《御制孟子庙碑》下有一口井,与东海相通。因赑屃擅负重来孟庙专事驮碑,不过它要定期通过这口神井回东海去会亲访友。人们往碑座下的缝隙里投钱,如同以石击水,钱币入隙消失。投了300多年,尚不见满。世世代代赶庙会的人不断向这神秘的碑缝里投放钱币,祈求福如东海的好命运。围绕《御制孟子庙碑》发生的民间风俗活动,也体现了这通碑刻的民俗价值。
审核:李 莉
编辑:孙方方
(转载:孟府孟庙孟林)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