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玺印大全(玺印是什么)

导语:玺 印(十二)

“所乐自在山水间”玺,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4.5厘米。

此玺为晚清敬懿皇贵妃的闲章,与“敬懿皇贵妃之宝”、“静者之怀和若春”玺共为一组,储于一木匣中。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初以嫔侍奉同治帝,同治十三年(1874)由瑜嫔晋封为瑜妃,光绪二十年(1894)又晋封为瑜贵妃,宣统继位后晋封为皇考瑜皇贵妃,1913年被末帝溥仪尊封为皇考敬懿皇贵妃,是小朝廷时期著名的四大太妃之一。她天资聪颖,能画山水,墨笔作兰、自题小诗,常署“懒梦山人”之款,《清宫词》中有专门咏她的诗篇:“懒梦山人冰雪姿,婕妤宠幸冠当时。焚香绣佛应多暇,自绘林峦缀小诗。”才学在晚清后妃中首屈一指。其一生共刻制过七八十方印章,数量之多仅次于慈禧太后。

“大清皇帝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5.6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黑漆木匣承之。

光绪末年到宣统年间,新政与立宪成为国家政局的一大至要。清政府国家机构围绕着君主立宪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转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此方“大清皇帝之宝”便制作于这一时期,似应钤用于新政或立宪后向中外颁发的文书上,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钤用的文件。而此宝本身也无使用痕迹,刻宝时所着墨迹如初,抑或是预先制作,还没有来得及使用,预备立宪便宣告破产,故而被束之高阁。

“同道堂、御赏”玺,清咸丰,二方一组,共装于一黑漆盒内。其中“同道堂”玺,青田石质,光素,篆书。面2厘米见方,通高8厘米。“御赏”玺,田黄石质,光素,篆书。面宽1厘米,长2厘米,通高5厘米。

两玺原是咸丰帝奕詝所用的闲章。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慈禧太后控制,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咸丰鉴赏”玺,清咸丰,寿山石质,卧狮纽圆形玺,汉文篆书。面径3.8厘米,通高3.1厘米,纽高1.5厘米。

此种圆形“××鉴赏”玺的刻制始于乾隆帝,以后历朝皇帝皆有仿制,主要钤盖于内府收藏书画。咸丰帝此玺的印纽雕工为清早期寿山石印纽的风格,应是利用旧玺改刻的。

“咸丰御览之宝”,清咸丰,寿山石质,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9.3厘米,长9厘米,通高13厘米。

此玺三面都有题款,分别为: “惟清”、“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为题款者的名号,可知此玺原非宫中之物,被宫廷收藏后才被改刻为咸丰帝御用宝玺。

“克敬居”玺,清咸丰,田黄石质,瑞兽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8厘米,长4厘米,通高4.8厘米,纽高2.8厘米。

“克敬居”位于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后院正殿的同道堂内,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帝在同道堂为道光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居住于此,故这里与咸丰帝有关的遗存较多。其中咸丰帝御笔楠木填石青满汉文“克敬居”匾就悬挂在这里。“克敬”语出《尚书•太甲中》:“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即天于人无亲疏,惟敬能亲。居名“克敬”,并刻此玺,反映出咸丰帝克敬于天的思想。

“咸丰之宝”,清咸丰,墨晶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2厘米见方,通高12.3厘米,纽高5.7厘米。

金满汉文成嫔册,清咸丰,长22.3厘米,宽10厘米。

册为黄金质。共四片,每片为长方形,由金环相连。左为满文,右镌汉书。

妃嫔是皇帝妾侍的统称。清文宗奕詝(1831—1861年)是清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1850年即位,年号咸丰,在位11年。此金册为咸丰元年(1851年)尊封道光皇帝之成贵人为皇考成嫔时所发。

“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清同治,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为同治帝给慈安皇太后上徽号时所制作的徽号宝。慈安端裕皇太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咸丰帝为皇子时即侍奉于潜邸。咸丰二年(1852),被封为贞嫔,不久晋封为贞贵妃,后又立为皇后。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曾在同光年间与慈禧太后一起两度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崩逝。其徽号在同光年间累有叠加,同治帝继位时尊称皇太后,加徽号“慈安”,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大婚时又加徽号“端裕”。此宝就是同治帝大婚加“端裕”徽号时为其制作的。

“同治尊亲之宝”,清同治,水晶质,连环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8厘米见方,通高5.2厘米,纽高2厘米。

同治帝宝玺。此宝用一块水晶雕制,尤其是桥纽及连环,雕刻难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难得。此宝曾钤于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行乐图》以及咸丰帝定陵神道碑之上。

“珍妃之印”,清光绪,金质,龟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1厘米见方,通高11.5厘米,纽高8厘米。

此印印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珍妃之印”四字。清代后妃中被封为珍妃者,除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外,还有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其于道光五年(1825)八月晋封为珍妃。从此印的纽式、印文风格分析,当是光绪帝珍妃之印,是反映晚清后妃册封制度的重要典章文物。

青玉交龙纽“宣统御览之宝”,清末,通高9.4厘米,纽高5.1,印面12.9×12.9厘米。清宫旧藏。

此印为青玉质,交龙纽,“宣统御览之宝”阳文镌刻。

《宣统宝谱》录“宣统御览之宝”共4方,印文大小尺寸不等。这是其中较大的一方,曾钤于溥仪御览过的字画上。

寿山石“宣统御览之宝”,清末,通高14厘米,印面7.9×7.9厘米。清宫旧藏。

玺印寿山石质,“宣统御览之宝”阳文镌刻。

溥仪有“宣统御览之宝”共4方,此为其中之一,用于他御览的书画上。1923年,在不断有宫内器物与古玩字画被盗流散到市面或抵押到银行的情况下,溥仪召集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开始清点宫藏字画。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清点过的字画上面盖上一个‘宣统御览之宝’,登记上账。谁知这一清点,引起了满城风雨。当时,我却不知道,不点还好,东西越点越少,而且给遗老们增辟了各种生财之道。”

“珣皇贵妃之宝”,清宣统,金质,蹲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12.8厘米,纽高4.1厘米。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珣皇贵妃之宝”六字,为晚清册封宝印。珣皇贵妃,同治帝妃,大学士赛尚阿之女,最初封为珣嫔,后晋妃。光绪二十一年(1895)晋封为珣贵妃。宣统继位后尊封为皇考珣皇贵妃。1913年加封为皇考庄和皇贵妃。1921年去世。此宝即是宣统初年尊封其为珣皇贵妃时所制作的。

“无逸斋精鉴玺”,清宣统,象牙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厘米,长4.9厘米,通高5.9厘米。

无逸斋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东院,清代末帝溥仪在宫中居住时可能用于存放书画等艺术品,故有“无逸斋精鉴玺”之制作。宣统“无逸斋精鉴玺”共有两方,小朝廷时期,曾对收藏于宫内的古代书画进行过清点,钤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玺。此玺即是其中之一,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

青田石“马衡”章,近代,马衡篆刻,印面边长4.9厘米,通高4.9厘米。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顶款。印文篆体,白文,右起横读“马衡”二字,印面有阴线界栏。顶款阴刻楷书体“余于印石中最爱青田,见即收之,朋好中亦有效尤者,因之年来石愈少而直愈昂,此诚庸人自扰也。此石为八年前所买,亦百年以上物,以有人属题榜,无适当之印,遂仓卒成此,叔平。廿年十月。”

马衡先生的名印、室名别号印及收藏印多是自行篆刻,风格多样,且青田石材少有劣者。此印印面施以阴线边框,中有竖向界线分隔印文,字口与阴线边栏等宽,是古玺印面形式的借用。印面工整中见气魄,有铸印的效果。印款以切刀法刻长铭,或以记事,在其作品中常有表现。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