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葫芦在拉祜族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拉祜族葫芦文化的重要意义)

导语: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民族乐器葫芦笙是如何制成的?

拉祜族自称拉祜或拉祜纳等,它是亚洲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据史家考究,古代拉祜族属羌人族系,从青藏高原南下,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两汉、三国、唐、宋、元各个时期,拉祜族人在今云南境内不断迁徙,到明清时才基本定居于今分布地区。

现在,中国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拉祜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葫芦笙便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拉祜族葫芦和葫芦笙的美好传说

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和生活伴侣。拉祜族认为他们是葫芦的后代,他们把葫芦作为标志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向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1、拉祜族人民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相传,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发了洪水,把一切都吞没了,面对滔天的巨浪,人类的祖先为了保存人类繁衍的希望,把50对男女分别放进了50只大葫芦里,并把葫芦放进水里,让其随波漂流。其中的一只葫芦,随着水流,到了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原。洪水退去,葫芦分成了两半,从里面走出来的一对男女,成了今天这块土地上世居民族的祖先——“拉祜族”的祖先。所以,直至今天,拉祜族人都称自己为“葫芦里诞生的民族”,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各种图腾以及流传至今的传说之中,都能看到拉祜族人民对葫芦的无限感激与崇敬。

拉祜族过葫芦节,葫芦节的民族特色浓郁,活动丰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欢的喜庆节日,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拉祜族用葫芦装水酒、储藏谷种、装火药、做芦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清凉,装酒不变味,装谷种和装火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

2、葫芦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还是家庭和睦团结的象征和传递爱情的工具

拉祜族先民们崇拜葫芦源于葫芦的形状类似于母体的形象,将之作为一种女性形体崇拜、推崇。人们把繁衍子孙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这是葫芦独特的外形和多籽的结构所赋予的。由于对葫芦的崇拜,把葫芦看作是吉祥的象征,拉祜族对葫芦笙也就有着特有的情感,把它当作美好、欢乐的传承者,用能工巧匠的手抒写出一篇篇美妙的乐章。

葫芦笙,顾名思义是用葫芦制成的。这里有一个关于葫芦笙的美丽传说:相传有一个拉祜族家庭,夫妻俩相亲相爱,非常的勤劳勇敢,他们有5个儿子,生活都很美满。儿子长大后贪玩不肯劳动,整天好逸恶劳,父母安排的事情他们从来不去做,于是夫妻俩非常生气,他们把5个儿子都赶出了家门,命他们自谋生路。就这样过了好多年,夫妻俩都老了,日日夜夜思念5个儿子,他们每天都跑到山头大声呼唤自己的儿子但是毫无音讯,于是老父亲便想了个主意,用5根竹管(象征着他5个儿子)插在葫芦里面,做成了葫芦笙。

葫芦笙响起的时候声音洪亮而悠长,5个儿子听到葫芦笙响都感到非常好奇,决定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他们顺着声音回到了自己父母的家里,大家都悔恨分别的痛苦,孩子们保证今后勤奋劳动,和父母一起建造幸福的家庭,这就是美好的葫芦笙的传说。从那以后葫芦笙便成了拉祜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并且流传至今。

拉祜族人任何时候都会吹响葫芦笙,结婚时祝贺新婚夫妇要用葫芦笙,小伙子谈情说爱也要吹葫芦笙,过年过节也会吹响葫芦笙,象征着好吃好喝、生活愉快美满。每当葫芦笙响起,拉祜族的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成一圈,摆手跺脚、轻歌曼舞。

葫芦笙的制作工艺制作

1、葫芦笙所需要的材料及采选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要采选葫芦也就是“阿朋”,要注意选择成熟的、造型美观的葫芦,采摘后用小刀和木棍将葫芦的两侧打开掏空,用绳子穿好吊在火炕上晒干备用。葫芦主要用于芦笙的共鸣器,为芦笙的主体部分。制作葫芦苼还要用到“索什”,也就是汉语中说的“荆竹”。“荆竹”主要用于制作葫芦笙的簧片,虽然用量不大,但要求的质量很高,一般头一年就要砍好晒干。野生的荆竹不容易找到,所以会做葫芦笙的人家。就栽有大片的荆竹林。

做葫芦笙还要用到“薄竹”,为野生竹类,节子细而长,皮薄心空,主要用来制作芦笙的5个管子,一般要找手指那般大小的薄竹,提前一两个月砍回,插在屋檐下晒干待用。除此之外,还要用到铅和“酸蜂蜡”,这种蜂蜡具有较强的粘贴性和稳定性,主要用于葫芦笙簧片的粘贴和笙管的固定。这四种材料是缺一不可的,此外,选料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竹类选得不合适就会遭虫蛀。

2、葫芦笙的制作程序并不复杂,但要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制作人首先将选好的葫芦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小尖刀钻开10个洞孔,洞孔的位置、大小全凭感觉,这就要靠一定的功夫,一般人是很难集中在同样的位置钻出10个大小一样的标准洞孔的。然后试着给葫芦配笙管,笙管的长短、粗细主要以葫芦的大小而定,选定笙管后,用烧得通红的烙铁将笙管顶端和音孔炷通。

剩下的就是给笙管配簧片,这道工序花费的时间最多,用的功夫也最深,这是葫芦笙能否做好的关键一步。配置簧片也是要求较高而复杂的工序,一般制作人将手指宽的荆竹拿在手上,用小刀把它削成一定的厚度和宽度,然后就在上面精雕细刻起来。

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不苟。基本成形后,制作人用竹刀来回轻轻一刮,就可以进行首次试音,满意了,才取下蜂蜡粘在启好口的笙管上。5根笙管中哪管用什么音,全靠酸蜂蜡来协调,同时用针尖那么大小的铅末协助控制簧片开口度的大小。这种酸蜂蜡不仅能把簧片粘稳,还能起到调节音质的作用。

完毕,进行第二次试音,这次试音最为关键,要反复进行,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才把5根竹管插在葫芦里。人们用酸蜂蜡把它们密封固定稳,然后用竹篾牢牢捆住,用一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作吹管。整体完工后,还要进行第三次试音,但一般不会有多少问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葫芦笙就算制作完成了。

拿着自己亲手做好的葫芦笙跳起芦笙舞,艺人们往往会一边享受自己的艺术成果,一边放松休息一会。葫芦笙祖祖辈辈都在拉祜族中流行,如今已成了反映生产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自娱性器乐,在拉祜族人民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本文内容由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