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王勃送别诗(王勃送别古诗)

导语:王勃的两首送别诗,情景交融,惜墨如金,不愧为初唐名作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最重之时,或许就是与亲友离别的一刻。那一瞬间,时空仿佛都已凝固,纵有千言万语,也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古人才会默默无言地折柳送别。那柔婉的柳丝却似乎蕴含着无限深情,所有的叮咛和嘱托都包含其中。

古人经常四处漂泊,他乡遇故知,应该是一件幸事,可是羁旅愁苦、前途未卜,难得相聚、又匆匆别离,令人心碎不已。唐代就有一位才子他乡送好友,心中惆怅又愁苦。下面介绍王勃的两首送别诗,情景交融,惜墨如金,不愧为初唐名作。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

初唐: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虽然其人生短暂,却为后世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诗人自小聪慧,且广有诗名,后来因事获罪,被革去职务,便前往巴蜀,游览山川景物,并在途中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

王勃的很多作品构思精妙,情感真挚,这两首诗是其旅居巴蜀期间,客中送客之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也委婉地抒写了内心的愁情。

诗的大意是:长江送走了来自巴南的流水,横亘的青山,似乎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意正浓、明月朗照,渡口边、长亭外,离别时却痛哭不止。

前两句点明了地点,“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送别之地是巴南,行人所去之地却是塞北,此一去将相隔遥远,归期不定。

诗句中不提主客双方,却代之以长江和巴水,一个“送”字,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又富有灵动之感。一个“横”字,表达了重重叠叠的阻隔,又象征着前路之漫长和艰辛。

后两句写景抒情,充满不舍之意,“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第三句中出现了渡口、长亭、秋夜、明月四个意象,可谓语言凝练、惜墨如金,更细腻地渲染出离别的凄楚氛围,为尾句的一个“泣”字埋下伏笔。

尾句用“谁见”反问,更显语气强烈,王勃曾有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比较起来,更为襟怀宽广,却略显含蓄不足。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的大意是:迷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明月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之门紧闭着,周围寂静无声,夜幕下的江水与青山显得如此凄凉。

前两句描写月夜图景,“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作者通过展现秋夜里浓烟弥漫、明月高悬的场景,烘托了离别后凄凉、孤寂的氛围。

一个“乱”字,既抒写出烟雾茫茫、缭绕不断的景象,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内心之思绪万千。一个“飞”字,可谓新奇独特,仿佛生怕照耀范围不够,于是加快速度,也含蓄地刻画出诗人感慨时间推移,以及伫立凝望时,心中涌起的聚散匆匆之情。

后两句表达出离别后的孤寂之情,“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诗人送走朋友后,在江边环顾离亭,又仰望明月、远眺群山,内心充满彷徨与凄楚之情。

诗人心潮澎湃,又无人可诉,一番深情只好隐藏心底。尾句中的一个“寒”字,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体肤寒冷,还写出了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

王勃的这两首诗满含别情,作者选择了大江、青山、长亭、明月、秋夜等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生动情景,也将孤寂怅惘之情,融入了景色的描写之中。

第一首诗比较平实,缺少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第二首诗写景生动,融入了离别的伤感与凄苦,也表达了作者在送别现场的内心感受,不仅浑然无迹,更显空灵蕴藉。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强调叙事要有寄寓,反对叙事中参入断语,而要让事实本身说话,不掺杂个人的议论。王勃的这两首送别诗以景语抒写情语,特别是后一首,可谓深得叙事精义。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