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是怎么发生的(小麦的全蚀病怎么治)
导语:小麦全蚀病,主要危害小麦的根部,早做预防才可保质保量
文/乡土生活园艺
小麦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乎到我们生活的稳定性。小麦的病害多,而且在防治上很难做到一概而论,时常要分病防治。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性根部病害,在我国各个麦区都普遍发生。小麦染病后,易造成小麦大片枯死,分蘖(nie)减少,成穗率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降低,严重时可减产一半,而且发病越早,损失越大。
发病症状小麦全蚀病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它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地上部分我们所看到的症状,均为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后所造成的。其在不同时期的染病情况,表现出的病症也不一样。
1,幼苗期。苗期染病后,初生根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出现许多病斑。发病轻时,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严重时病斑连合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且易从根茎部折断。
2,分蘖期。分蘖期染病,地上部分并看不出症状。除非染病严重,可见麦苗矮化,基部出现黄叶,拔出用水冲洗根茎,呈灰黑色。
3,拔节期。拔节期染病,小麦病株返青缓慢,植株矮小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尤其是发病中心突出。后期田间湿度大时,茎基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基部表面,形成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抽穗灌浆期染病,可导致小麦早枯和白穗的出现。
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的病原物为真菌,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染病,其中苗期染病最为常见。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或未腐熟有机肥中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是第二年染病的初侵染源。
另外,田间的杂草和自生麦苗,也是全蚀病病菌“存活”的地方,成为初侵染源。田间地势低洼易积水,潮湿,一般发病较重;连作种植,土壤肥力低,易发病且严重;冬小麦播种过早的话,发病也较重。
防治措施防治小麦全蚀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田间管理,再适当的配合药剂防治,才可有不错的防治效果。应尽早防治,拔节期显病时,小麦产量可减少一半,甚至更多。
1,选用抗性品种,以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抗病、耐病性最强。
2,田间合理轮作、换茬种植,可与甘薯,棉花,大蒜,油菜等农作物倒茬种植。条件允许,可使行水旱轮作,效果最好。
3,适当晚播,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浇水追肥,返青后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麦收后,及时深翻,晾晒清理田间病残体,降低寄宿病菌。
4,播前可用70%甲基托布津,处理土壤;还可使用咯菌腈(jing)或苯醚甲环唑对种子拌种、包衣,再行播种,可降低全蚀病的发生;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可喷施粉锈宁,咯菌腈等药剂防治全蚀病,也有不错的效果。
好,更多无公害种植技术,请关注我们的【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讲解】专栏,我们会在里面随时更新最实用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谢谢!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