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哪些)
导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1)人际交往与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2)人际交往与信息获取
(3)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
(4)人际交往与安全感
(5)人际交往与幸福感、满足感、生活质量
(6)人际交往与自我价值寻求
(7)人际交往与和谐人际关系及群体凝聚力
附:心理学家赫伦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滚动实验介绍: 实验提供非常丰厚的报酬,将自愿参加的人关在一个杜绝色彩和声音的实验室里,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被包裹起来,以尽可能减少触觉。实验期间除给他们必要的食物外,不允许其获得任何外界其他刺激。结果,仅仅3天,人的整个身心就出现了严重障碍,甚至连大动作的准确性也受到严重损害。这时,即使报酬再高,人们也拒绝再坚持下去。)
2.人际交往的形式及过程分析
㈠人际交往的形式
(1)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2)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3)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
(4)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
㈡人际交往的过程分析
①信息沟通的基本要素
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反馈和译码和编码。
②人际沟通的模式
3.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①信息交流过程的噪音干扰
层次过多造成信息失真;网络复杂造成的失真。
②交往双方心理素质的差异
知觉的选择需要偏差造成的交往障碍;情绪失控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
③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交往障碍
④社会角色差异造成的沟通交往障碍
4.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原则1.真诚原则
该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不少研究都证明了该原则的基础性作用。如安德森(N.Anderson,1968)有关个性品质喜好度的研究。人们在交往中重视真诚原则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自我防卫的需要、寻求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需要,同时也与增强环境控制能力减少不确定性有关。
2.交互原则
交互原则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对应性,即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如你说“对不起”,别人才可能说“没关系”,你喜欢别人别人也会有更大的可能喜欢你。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相互对应原则与人们普遍存在的追求心理平衡感倾向有关,也与期待实现及自我价值感实验有关。
阿龙森和林德(E.Aronson & D.Linder,1965)曾设计过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一原则的有效性,实验表明:在过往合作中获得了助手(假被试)积极性评价的被试(真被试)更愿意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选择继续与该名假被试合作,反之亦然。
3.功利原则
功利原则是在交互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人际交往原则,这一原则不仅仅强调人际交往中双方的相互对应,而且进一步强调双方交往中的相互对等。也即不仅强调有来有往,还进一步强调来多少就需去多少,要保持交往中的公平性,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存在在交往中以较小投入换来更大收益的动机。很显然,该原则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论。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交往中的对等强调的是等价而非完全一致,如A付出物质利益和B维持友谊关系,既可能是从B处获得物质回报也可以是精神的回报。有关社会交换论的实证研究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4.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有关理论研究表明,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有关自我阻抑策略的系列研究可以证明人们自我价值保护需要的存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做到不伤及对方的自尊、不损害对方的价值感而是有益于增强对方的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如阿龙森和林德1965年所做人际关系增减规律实验),也是良性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5.情境控制原则
情境控制原则的含义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境的自我控制(安全感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想使别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如果我们增加了人们达到情境自我控制的困难,或是与人们对情境的控制不对等,使别人的自我表现受到限制,而不得不保持一定水平的自我防卫,那么别人实际上不可能对我们有深层的接纳,我们与其关系的状况也只能停留在正式的、表层的水平。
人际交往的九个技巧(1)正确认识自我
(2)以诚相待
(3)学会倾听(倾听技巧)
(4)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5)摆脱交往障碍(自我封闭、自我否定、腼腆羞怯、自我 欣赏、干涉、角色固执、盛气凌人)
(6)抛弃交往中的病态心理(如嫉妒、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作戏、贪财、冷漠等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7)同理心(移情等)
(8)交往频率与空间距离
(9)交往中的其他礼仪及技巧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