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乡村环境变化(乡村环境改善)

导语:生产队记实:——31.乡村环境的逐渐恢复

31.乡村环境的逐渐恢复 。当地山林等环境的逆转式恢复发生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首先是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种子、化肥、农药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供应不断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产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亦逐步减弱。比如农田施肥不再需要烧“火土灰”“打青”等。同时农民的农业收入、竹木加工等收入逐步增长,农民购买力增长,农民对购买新的种子化肥农药不再吝啬。这是“良性循环”,农业增产了,农民、人民有饭吃了,农民收入增长了,生态环境亦开始好转了。

其次是1980年代山林家庭承包后管理得到加强。农民在菜地边、茶叶山边、红薯地边栽种了一排排的杉树,在自家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荒山里、一大片一大片的柴火山里植树种竹。农民“有计划”地砍伐树木、楠竹、柴火,让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较好地统一起来。这样,当地的山林生态环境就开始慢慢地有所修复了。

第三,到了19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煤炭产量增长,煤炭供应增加。后来农民进入煤炭开采业,小煤窑泛滥,煤炭变得十分便宜。农民发现砍柴辛苦烧煤负担得起,便开始烧煤了。家家户户就在柴火灶旁立起一个节煤炉,蒸、渚和部分烤火的活就交给了煤炭。农民普遍烧煤大大减轻了当地山林的烧柴负担,这对当地山林的恢复性增长在关键时期似乎起了关键作用,山林就一下子缓过劲来,几年时间就旧貌变新颜了。

第四,烧柴需求的弱化和供应的多样化。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了人口的高速增长,农村烧柴压力没有继续加大。同时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烧柴需求还在下降。随着农村粮食产量和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农民手头已经不是那么紧张,煤炭以外,液化气、沼气、电等亦进入农村的“燃料”范畴。农村平时柴火就只作点炒菜了,家家户户加工楠竹,楠竹加工剩余物用来炒菜就差不多了。山林一旦有所休养生息,在雨露阳光充沛的湖南其生发力十分旺盛,山林就迅速得到了恢复。

第五,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到了1990年代,我国首次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吃饭问题”,国家逐步放开了“统购统销”的粮食等市场,粮食生产对环境的压力陡然减轻。“环保问题”进入了国家和大众视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后来还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

当然农村还有一个冬天烤火问题,当地农民不习惯用煤烤火,要用传统火炉(火膛。见图)使用硬柴烧明火。但在迅速恢复的山林面前这已经不是问题。当后来整顿小煤窑、煤炭不断长价、农民放弃用煤了的时候,农村人口已经大量转移,山林的积蓄已经足够应对不烧煤后留下的柴火缺口。如今大多数的火炉已经改用“壁炉”( 见图)——大体在火炉位置立一铁炉子,炉子上方是一耐高温圆型桌盘,桌盘中间位置是用铁板封闭的炉膛口,这铁板上可烧水蒸饭渚菜。

壁炉兼顾烤火、蒸渚与餐桌功能,同时不锈钢烟道通室外,室内无烟,也就解决了传统火炉吸食柴火烟灰(这烟灰可能是当地老人肺疾病多的重要原因)的问题。但“环境污染”同样存在。火炉或壁炉均需硬柴,但如今甚至也不需要怎么费劲地去砍柴了,山上枯树干竹什么的比比皆是,所缺的主要是力气和愿意使用力气的劳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大规模走出土地,农田和山林的负担愈来愈轻,环境越来越绿,越来越好了。

本文内容由小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