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秦半两的半两是什么意思(秦半两的由来)

导语:秦半两的“半两”二字,是什么书体?意义如何?

秦半两钱的“半两”二字,脱胎于古文的秦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相李斯建议“书同文”、“罢其与秦文不合者”,推行共同的文字。原来,在列国争雄时,文字异形多变、体势参差,在统一后的日常交往中,诸多不便。李斯经秦皇同意,把先秦的古文(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或省或改,淘汰了一些异体字,改成小篆,也称秦篆(参加文字改革的还有赵高、胡毋敬),作为秦代通行的书体。这种书体的特点是结体统一、篆法圆抟,笔画平直而匀称,书写比古文要简便得多。这在书法发展史上、在汉字规范化上,无疑是很大的进步。

钱币文字也随着钱币统一于方孔圆钱,而统一于小篆。六国时的钱文繁杂、难辨的状况也就结束了。

在唐代,一向对李斯小篆评价很高,如“骨气丰匀、方圆绝妙”,如有“长风万里,鸾凤于飞”之势。的确,李斯小篆结体凝重,平稳端庄,在稳定中又见飘逸、浑朴之气。从秦“半两”二字,也可以窥见这种秦篆精髓。

仔细观察,“半两”——两个隽永的篆字,安排在圆钱两侧,与中间的方孔非常协调,显出十分严肃而典雅。那是多么好的钱币形制!又是多么好的钱币书法!

秦“半两”的篆势与所传秦《泰山刻石》、秦量铭、秦权铭的文字,非常相近。因此,有人猜测“半两”二字也是李斯的遗字。

到过泰山的人,一定会在岱庙内欣赏过李斯写的《泰山刻石》。这是秦始皇东巡时,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而刻制的。几次东巡,共刻石六块,即:泰山、琅琊台、芝罘、碣石、峄山、会稽。有些早已毁坏,无迹可寻,虽有,也是后人摹刻的。仅存于世的只有琅琊台和泰山两块。前者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立于岱庙。都是代表秦篆风格的。但都剥蚀严重、字迹漫漶。《泰山刻石》明拓本剥二十九字,岱庙的刻石则仅存八个字。当前,正有人提议,重新摹刻全文,立于泰山之巅。

秦代文字、书法的真迹已经很难看到了。秦“半两”和《泰山刻石》都是纯悴的、难得的秦代文字。喜好书法而又有机会去泰山的人,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去一睹两千年前秦代留下的那块刻石的奇伟;喜欢书法而又对古钱币有兴趣的人,也千万不要放过收集几枚秦“半两”,从中领略一次真正秦篆的风采。

曾有人议论过:得到一珍本碑帖,视宝如命。岂不知那个版本已经翻刻、翻印多少次,真迹留存的也不过十分之一二。如果能得到几枚古钱,欣赏、精拓、临摹,也是一种乐趣,甚而可视为一种研究。而且远远胜过那种恶劣的碑帖。

从这个角度去设想,凡是研究秦代文字、书法的人,应该先购得几枚秦半两,所需价款不会很高,较易买到。然后从秦半两入手,进一步去研究秦刻石、秦竹简、秦刻符以及秦代诏权、诏量、诏版上的秦人书迹,不是大有资料可寻,大有范例可以继承吗?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