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蕴藏着星系起源秘密的星云团叫什么(宇宙中的星云是什么意思)
导语:浩瀚宇宙中蕴藏着星系起源秘密的星云团
蟹状星云(M1)
星云是银河系内太阳系以外一切非恒星状的气体尘埃云。一些较近的星系,其外观象星云,几个世纪以来也称为星云。1924年底解决了宇宙岛之争以后,才把二者分别称为银河星云和河外星系,目前则通称星云和星系。星云的形状不一,亮暗不等。就形态来说,可分为:广袤稀薄而无定形的弥漫星云,亮环中央具有高温核心星的行星状星云,以及尚在不断地向四周扩散的超新星剩余物质云(见超新星遗迹)。就发光性质来说,可分为:被中心或附近的高温照明星(早于B1型的)激发发光的发射星云,因反射和散射低温照明星(晚于B1型)的辐射而发光的反射星云,部分地或全部地挡住背景恒星的暗星云。前两种统称为亮星云,其中亮度时有变化的叫作变光星云。反射星云同暗星云的区别,仅仅是在于照明星、星云和观测者三者相对位置的不同。
人马座气体星云
发射星云是气体星云的一种。它们形状大都很不规则,而且往往没有明晰的边界,所以又称弥漫发射星云。在这些星云中间通常都有一个或一团光谱型早于B1的高温恒星。这些热星的丰富的紫外辐射使星云内的气体激发,从而产生光致电离而形成星云的发射光谱,所以称为发射星云。哈根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最先开始研究发射星云的光谱。他指出这类星云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它们的光能量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射线中。在这些发射线中,有一些是氢和氮的复合线,如红区的Hα、蓝区的Hβ和Hγ,以及常在某些高激发云中出现的一次电离氦线λ4686等;另外一些很强的发射线是某些元素离子的禁线,如二次电离氧的绿线λ4959、λ5007,一次电离氮的红线λ6548、λ6583,以及一次电离氧的紫外双线λ3726、λ3729等,都是在发射星云光谱中经常出现的。在发射星云的光谱中,也有一个由原子发射和尘埃反射形成的很弱的连续光谱。
在发射星云中除大量炽热气体外,也包含少量尘埃物质。星云中的物质密度,从暗星云中的每立方厘米十几个原子到较亮星云中的几百个、上万个原子。它们的电子温度一般在1万度左右。银河系中的发射星云大都分布在银道面附近和旋臂上,属于扁平次系(见银河系次系),和一些年轻恒星群(如O星协)的分布是一致的。所以在发射星云和激发星之间,除能量供需关系外还存在着演化上的关系。近年来射电天文观测的进展,发现很多亮星云位于一个更大的暗星云之中,如人马座大星云就包含有礁湖星云(M8)、鹰星云(M16)、欧米茄星云或称马蹄星云(M17)和三叶星云(M20)。它们很可能就是恒星诞生的地方。
金牛座昴星团(M45) 一个年轻的银河星团
反射星云大都具有很不规则的形状。1912年美国洛韦尔天文台的斯里弗发现位于昴星团周围的星云具有吸收光谱的特征,即许多吸收谱线重迭于一个连续光谱之上。对这些光谱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同那些位于星云内并照亮星云的恒星的光谱很相似。后来在其他一些星云的光谱中也发现有类似现象。了解到这种星云是因为散射和反射附近恒星的光而发亮的,所以称为反射星云。一个星云究竟是发射星云、反射星云还是暗星云,这同它本身的物质性质关系不大,而同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照明星的温度直接有关。观测事实说明,这三种星云的物质组成没有明显的不同。有些星云(如北美洲星云 NGC7000)同时具有发射星云的明线光谱和反射星云的吸收光谱,成为混合型星云。反射星云的平均密度约为6×10-23克/厘米3,它们的平均银纬约为9°,离银道面比发射星云略远。反射星云的照明星的光谱型通常晚于B2型。著名的反射星云有昴星团星云(NGC1432)、仙王座星云(NGC7023)和茧状星云(IC5146)等。
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和亮星云一样,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F.W.赫歇耳父子于1784年首次注意到亮的银河中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开始他以为这是银河中某些没有恒星的洞或者缝。后来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的。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有名的马头星云(见彩图)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但在云层较薄时,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大大减弱了的恒星,所以在这个天区所看到的星体,就比没有暗星云的天区稀疏得多。根据对穿过暗星云的星光的偏振测量,求得其中的尘埃粒子的直径大约为10-5厘米。这和亮星云中的情况是一致的,说明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量比较大。近年来对暗星云的射电观测,发现有许多亮星云往往是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暗弱星云之中。1946年以来,在不少亮弥漫星云背景上发现一些球状的暗云──球状体。一般人认为,这些物质密度较高的球状体很可能是一些正在形成的原恒星,即恒星的前身。
马头星云(NGC2024)
暗星云是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和亮星云一样,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F.W.赫歇耳父子于1784年首次注意到亮的银河中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开始他以为这是银河中某些没有恒星的洞或者缝。后来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的。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有名的马头星云(见彩图)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但在云层较薄时,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大大减弱了的恒星,所以在这个天区所看到的星体,就比没有暗星云的天区稀疏得多。根据对穿过暗星云的星光的偏振测量,求得其中的尘埃粒子的直径大约为10-5厘米。这和亮星云中的情况是一致的,说明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量比较大。近年来对暗星云的射电观测,发现有许多亮星云往往是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暗弱星云之中。1946年以来,在不少亮弥漫星云背景上发现一些球状的暗云──球状体。一般人认为,这些物质密度较高的球状体很可能是一些正在形成的原恒星,即恒星的前身。
本文内容由小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