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是什么书(线装古书籍价值多少)
导语:古籍的直观模样——线装书
最近笔者对建国前的古籍比较着迷,看见一件件实物能感受空间和时间的交错变迁,恍若隔世,穿越古今。 现如今一提到古籍几乎所有人浮现在眼前的都是线装、大字、竖排、从右往左翻页,这几乎成了古籍的标配。尤其是提到线装几乎等同看到了古籍。
线装书发展到现在花样繁多,并且装饰作用居多,我们今天谈论的是中国传统的古线装。 因为古人是从右往左读的习惯,所以装订一般在书的右边,方便翻页。整本书好像是用线串起来的,所以叫“线装”。
(上图是作者最近重新装订的几本老书籍,都是在原书眼的基础上重新订装)
线装书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中国古代书籍的装订历史源远流长,从商代的龟甲、竹简开始到汉代的纸本,从纸本又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才发展到“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关于线装书,有的学者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但经过学者研究,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为大宗,其次是帛。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已普及。
中国古代的纸本书,大体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或书画)。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经折装、旋蝴蝶装、包背装,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出现了线装书,“线装”是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
线装因为它便于翻阅,而且不易破散。存世的宋、元古籍,其后也多被改成线装,古籍装订遂成了线装书的一统天下局面。 线装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锁线分为四、六、八针等订法。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古籍线装书的穿线不仅是将书页加固到一起的作用,对书籍的外观也有美化的作用。我国古籍线装书线的传统订联方式有四目式、龟甲式、麻叶式等。这些方法东渡传到古代日本又衍生出大和式,新大和式等。
以下简单谈一下我国主要的几种传统线装装订方式:
1.宋本式缀订法 通常称「四针眼法」、「四目缀订法」,是线装书中一种最基本且常见的装订形式。 最上面天角和最下面地脚对应书眼的一般定位方法是:取书籍长度尺寸的1/8,书籍宽度尺寸的1/10(大约13~18㎜). 然后将中间距离平均划分为三段,中间两个节点就是另外两眼的位置。天角和地角通常距离相等。如果书籍尺寸过小或太大需适当调整天地角位置。
2.唐本式缀订法 此种也属于「四针眼法」。遇到幅面狭长之书籍时经常使用此种方法,其缀订方法基本上是与「宋本式」相同,差别只是在第二、三眼距离较为接近,其封面题签也需配合狭长形幅面,相应为细长形。
3.竖角四目式缀订法 具体按书脑打眼数量不同分为「六针眼法」和「八针眼法」这种方法是在在天、地角内斜角位置,各多打1眼和2眼加强缀订而成。清康熙时期,对较为珍贵书籍文献的装帧,通常采用此种坚角法,故也称「康熙式」。通常此种缀订方式用于大尺寸或书页较厚书籍,不但可强化坚牢书角(因书角容易磨损),且也有美化装饰作用,使书籍看起来更为美观大气。大尺寸书籍若使用「宋本式」缀订,则会显得单薄、比例不和谐。
4.麻叶式缀订法 也称「九针眼法」、「十一针眼法」。因订线形式类似麻叶脉络状而得名。在六针眼法和八针眼法的基础上,在中间的三段各多加一个斜角针眼组成(每一段好比一个“麻叶”)。此种方法,是建立在「康熙式」缀订基础上,再进行装帧美化而成,同时题签也可贴在封面中央位置,更加强其装帧之美观,此法适用于尺寸比较大的书籍。
5.龟甲式缀订法: 因为有12个针眼,又称「十二针眼法」。此方法是由「宋本式」演变而来,因缀订走线形式,似龟甲纹样而得名。 具体是在四针眼法的基础上,在四个针眼上下斜角各多打一个孔,共构成十二个孔。缀订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斜角针眼无垂直线,另一种则是每个针眼均过垂直水平线。该针法与“麻叶式”类似,更强调装帧的形式美观。
6.线装本的合订式 在宋本式渐渐被人认可之时,书籍拥有者为了使成套书籍、丛书避免散失分离,创造出来了这种合订方式。把关联的,惟在使用与典藏上较为不便,此法是以宋本式缀订法为基础,进而发展出以两条缀线同时缀订的一种特殊缝法。
最后补充一下线装书装订时关联的锥眼,用线以及走线特点。
线装书的锥眼:
锥眼到书脊那段空白处称为书脑,这段距离一般为13-18mm之间。
古人说“孔应小而圆,不可伤脑”,不仅强调了锥眼的大小,更强调了书脑的重要性。
书脑过小则整本书的牢固性无法保证,书脑过大则不够美观且影响内页排版。由于书脑在翻阅书籍时是无法阅读到的,因此传统线装书的书脑都是空白无内容的。
锥眼的位置一般与书眼的数量有关,也与书脑的大小有关。书眼数量的增减直接导致锥眼位置的变化。
线装书的用线:
线装书的用线传统一般以蚕丝线为主,粗细为60或42支(纱) 。
厚本书选用粗线;薄本书选用细线。册大而薄的书,可以用三股细线平行并列来订。
一本书用线的长度大约是书脊长度的六倍,锥眼多的麻叶式、龟甲式所需的缝线长度还要更长一些。一部书册数多的时候,可按第一册的长度一次性将线准备好。其中有较厚或较薄的书籍时,可以酌情将线加长或缩短,以不浪费为原则。
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拉线要松紧适度,这样书册穿线后就比较平整牢固。双股线要并列排齐,以线不交叉、不重叠、不分离、不扭曲为标准,打结不能外露。
受古时候材料局限的影响,古人一般采用双条白娟线配以深色的封面,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绝大多数古籍的样子。。
线装书的走线:
走线方式因不同订法各不相同,但第一针基本都是从第二眼连到第三眼。
走线的普遍特征是每个孔都有水平垂直过线,斜角孔必须与原孔连接。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龟甲式中的一种则是斜角孔无垂直过线。
具体走线方式是先在订书的打针上,拴一个小线套,用作穿线用,这样比用线穿针眼方便多。取一条线穿在线套内,两头对齐,成为双股。用呀咬住线头,右手持针,左手捏住书背,从正面右方第二个锥眼开始穿钉,从针眼内穿过,从针眼内穿过,引针抽线,将线头送至锥眼时前时,用针从书背中间将线头拨在书脑之内。
另一种方法是:先将线在第二个锥眼内打一结,将线头从结中穿过抽紧。再把书翻过来,自天头第一个眼穿过,绕后背、天头再转向下脚穿去,从末一个锥眼穿出。最后将针从右端绕订线结扣,将线剪断,用锥子或线头拨在眼内,用剪子股在锥眼上扎一针,使之平整。
定线时,若发现两股线有重叠的地方,须用针将线拨顺,使之平行并列。六眼订线的方法和上面四眼订线方法相同,只是在书角上,多绕两次线既可。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