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任职资格与胜任力模型的区别(任职资格与胜任力模型的关系)

导语:任职资格与胜任力模型

一、人格的冰山模型

素质/胜任特征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素质/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某一组织、某一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特征。

各种素质或胜任特征是有层次关系的,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图1所示的水中冰山:

水面以上的部分代表表层的素质特征,如技能、知识等,容易了解与测量,可以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但它们往往不是员工卓越表现的决定因素。

水面以下的部分是人的素质的内在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它们是人格中深层的部分,难以观察测量,不会因外部影响而轻易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素质/胜任特征的冰山模型

麦克利兰的学生史班瑟(Lyle M. Spencer)夫妇通过20年的研究和应用,对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水面以下部分进行了改进,认为水面以下部分是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并研究出素质模型的开发方法论。

二、任职资格标准

针对水面以上的知识、技能,目前通用的标准就是是任职资格标准,包括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经验标准以及成果贡献标准等。

任职资格,通俗地说是从事某一职位所需具备的资格,也就是任职的标准。任职资格的维度为“5+1”个

三、素质模型

针对水面以下的隐性能力,目前常见的标准是素质/胜任特征模型,其中包括领导力模型和专业素质模型等。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评说自己及他人的素质。但是,素质怎么衡量呢?前面提到了素质的冰山模型,那么水面之下的人格、心理、个性以及态度、动机、价值观等特质(隐性素质)如何评价呢?

心理学家给出的方法是:将素质分解为若干个素质因子,对它们做出定义并描绘出不同级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不同的级别则代表素质的高低。

这里的素质均指隐性素质(和胜任力同义),有哪些素质因子呢?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炼出21项素质因子,包括成就与行动、帮助与服务、冲击与影响、管理、认知、个人效能等六个类别(族群)。

素质模型中,素质因子的行为和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级别。

素质模型应用时最常见的方法是:先确定各职位序列所对应的素质因子,再将职位层级与素质因子级别对应起来。这也意味着,素质因子的不同级别是不同职级职位的素质标准。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