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京剧唱腔的落音与擞音的区别(京剧唱腔上下句的落音)

导语:京剧唱腔的落音与擞音

京剧唱法中,原有一种“大嗓无落音,小嗓无擞音”的说法。所谓“落音”,就是在收音处,微微地往下滑落一点。例如《凤还巢》雪娥唱的“镐京避难”、“甚是羞惭”,《红娘》中红娘唱的“一封书”、“君瑞呀”的收音处都有这种落音。在京剧的声情中,落音是女人娇柔性的一种表现,故为青衣、花旦常用。唱大嗓的老生,就不该出现这种女性化的落音。“擞音”是喉底着力、用气顿出来的一种颤音,很像嗽口时发出的那种声音,故也叫“嗽音”,也有人称其为“疙瘩音”,在老生唱腔里经常出现。例如在《借东风》中的“曹孟德”、《空城计》中的“御驾三请”的尾腔中,都有这种擞音。“擞音”是由喉部发出的,是老年人发声的特征之一,它不仅能丰富演唱的声情,还能体现出深沉、老炼的意味,故表达年轻人的小生、青衣、花旦不应使用。这就是“大嗓无落音,小嗓无擞音”说法的原意吧。

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大嗓无落音”的说法,出现了松动。原来京剧中没有专门的老旦行当,老旦都是由老生和丑角来兼任的。当年所谓的“大嗓”,就是针对老生而言的了。到清朝末年,龚云甫(1862-1932)先生,把落音和擞音巧妙地揉进了老旦的唱腔里,既体现出女人的娇柔、又表达了老人的深沉,构成了具有老旦特色的唱腔,进而形成了专业的老旦行当。大嗓老旦的落音,不仅能体现出老妇气力衰败的特点,也是与大嗓老生唱腔区别的明显标志。例如在《钓金龟》中的“我的儿”的收腔,就用了比青衣更突出的落音。一听到这种大嗓落音,就知道这是老旦腔、而不是老生腔。由此看出:大嗓老生无落音,但大嗓老旦是强化落音的。老旦唱腔中的擞音也比老生唱腔中的更多一些。因此,落音和擞音便成为老旦唱腔的主要特色了。在青衣、花旦的小嗓唱腔中是没有擞音的。在老一辈的、用小嗓演唱的小生唱腔中,也未发现有擞音。但在当今的小生散唱中,偶尔也会出现点擞音。不知这是京剧艺术的新发展、还是后生对擞音的应用缺乏理解?看来,“小嗓无擞音”的说法也可能有些动摇了。

在四大名旦中,梅的落音就比较明显些,这种落音也成为梅腔韵味的一种特色了。在《将相和》“辅赵帮”唱段中,李少春就用了22个擞音;《野猪林》“大雪飘”唱段中他也用了18 个擞音。看来落音与擞音的使用,还成为流派的特征之一。其实娇柔与深沉也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理解落音与擞音的含意,结合人物性格合理地使用也就行了。在京剧的曲谱中,“落音”有时用倚音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有用下滑箭头表示的。“擞音”有在音符上标注小圆圈下加一横的方式来表达的。但很多曲谱对落音和擞音都未标出,这就得通过向老师、或音像资料来学习了。关于落音、擞音说法的改变,也是京剧行当发展的一种反映。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就能加深对不同行当有不同唱法的理解,才能唱出该行当的特色韵味来。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