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离不开施害者是什么理论(受害者的心理)
导语:为什么我劝你远离“受害者心理”?
朋友小F最近状态奇差,经常聊天聊不到两句就开始长吁短叹。
我注意到她很容易因为别人的成就而感到愤怒,认为这个世界对她不友好,甚至高频率地在社交平台上点赞一些充满负面能量的信息,跟我聊天的时候也经常莫名其妙地就开始问“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差”、“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会发生在我身上“之类的问题。
但越是这样她的状态反而越发糟糕,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抑郁情绪中,对自己的评价也越来越低。
通过小F的这一系列表现我判断她应该是掉进了“受害者心理”的陷阱。
那么究竟什么是“受害者心理”?掉进“受害者心理”陷阱以后又该如何自救呢?
首先,让我们跟着朋友小F一起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陷入“受害者心理”。为了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我向她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近期以来,你是否对大部分事情都抱有消极认知?
问题二,你是否时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毫无根据地自我评价低下?
问题三,你是否常常处于内耗状态?反复思考不可能有结果的问题并为其消耗大量的时间与心力?
问题四,你是否认为这个世界针对你?不管你想做什么都会有意外发生?这个世界就是不希望你成功,就单单只愚弄你一个人?
如果你像小F一样,对这几个问题描述的状态有80%及以上的认可度就要小心了。很有可能,你已经陷入了“受害者心理”而不自知。
那么,什么是“受害者心理”?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放在受害者角度上思考问题,将自己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的责任都推卸给外界,逐渐形成并固化为“都是别人/外界/这个世界要跟我过不去”的思维模式。
或许短期内这种思考方式会让你有一种“不需要承担失败责任”的解脱感,但长此以往,你就会陷入被动无力的人生泥沼,甚至感觉难以挣脱。究其原因则是你在“受害者心理”的影响下,将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外界,逐步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进而感到困境难以改变。
因此,想要摆脱“受害者心理”,首先就要从重建自己的人生信心开始。
所以,第一步,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
先分次为自己设计一定能做到的小目标,通过完成这些小目标来建立自己“能够做到”的信心。正如收复失地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来,重建信心也是如此。要知道你在“受害者心理”影响下对自己的低评价只是一种错觉,那么,完成你可以完成的事,摆脱它!告诉自己我可以,而不是我不行。
第二步,将注意力放到“我能为别人做什么”上,而不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
虽然说起来有冒犯的意味,但大部分陷入“受害者心理”的人都太过于关注自身。这种超乎寻常的自我关注会让人产生惰性,习惯“希望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非自主努力获得成就与快乐。然而越是将希望建立在他人身上就越容易失望,越是失望就越是容易感到沮丧,进而发展成觉得整个世界都在针对自己的习惯性无助。
因此,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最好的办法便是将注意力从“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转移到“我能为别人做什么”上。关注自己可以创造的,而不是能够得到的。
第三步,列出“已获得清单”。
正如前文所踢到的,陷入“受害者心理”的人常常认为这个世界给予他/她的不够多,甚至是从未给予他/她任何东西。
很显然,摆脱这一错觉的最好方式就是冷静客观地在纸上列出一份“已获得清单”,写下那些自己已经拥有的、应该珍惜的一切。然后,在每次陷入情绪低谷的时候,拿出来,大声阅读它!
最后,永远记得由自己做决定。
要摆脱“受害者心理”最难的部分就是打破之前积累的思维惯性。因此,一定要记住将事情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跟过去的痛苦失败say good bye,已经成为过去的痛苦不能定义现在乃至未来的你。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每分每秒每一个当下。
以上,与小F以及有相同困扰的朋友共勉。
本文内容由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