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聊城的饮食风俗(聊城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聊城风俗习惯:(一)生活习俗 饮食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聊城的饮食风俗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聊城的饮食风俗(聊城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建国前,境内居民饮食以高梁、玉米等粗粮为主,少数富裕之家食用较多的是细粮或粗粮兼食,常年食用细粮者很少。不少农民将自产的细粮到集市上换回粗粮食用,居民喜吃用小米、玉米、大豆、高梁、地瓜干等粗粮磨面制作的饼子、窝窝、煎饼。早晚加喝小米稀饭或玉米面粥,少数者喝绿豆小米饭。居民吃的细粮,一般以小麦磨制的面粉做成馒头、咸卷、烧饼、烙饼、包子、水饺、面条等食品。居民有吃单饼的习惯。城乡居民视水饺为上等食品,且在节令、祭祀或待客时食用。居民口味多以咸、酸、辣、甜为主,大部分偏重于咸。一般人家习惯一日三餐,早、午餐称&34;喝汤”,佐餐常食萝卜咸菜、椒等,夏季辅以茄子、瓜类、野菜,冬季多吃粉皮、粉条、白菜、豆腐。普通人家冬春以食杂粮为主,夏秋农忙时节及春节期间多食细粮,贫苦人家则终年食粗粮,常以地瓜、胡萝卜、南瓜、糠菜、麸皮等代粮充饥,终年难吃一顿细面饭。仅有极少数富裕之家常年食细粮、逢年过节、婚娶丧祭、侍客迎亲方做面食或肉食。

建国后,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杂粮比例日益减少、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有很大改善、家常主食为白面、大来做的馒头、面条、干饭,城镇居民食烧饼、油条,蒸包、水饺、锟饨、油饼、面包等花样食品较为丰盛、家庭收入较高者,肉、蛋、奶及各种水产品已成为家常食品,普通家庭常食的蔬菜是白菜、菠菜、芹菜、萝卜、韭菜、黄瓜、辣椒、土豆、西红柿、藕及鲜菇等,至于饼子、煎饼、窝窝头、杂面条、咸菜、小豆腐、绿豆小米稀饭等已成为调剂口味的传统小吃。

境内居民走亲访友,多数是上午去下午归,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少数也有晚饭后才归的。遇有重大节庆或接待贵客有摆宴席的习俗。农村居民家宴设在堂屋(也称北屋)明间里,摆一八仙桌,长辈亲友坐正面,上下首分开,次之在左右两边就坐,陪客和主人则坐在下首,而向主客,旧时农家招待客人为4盘、8盘菜肴,招待贵客(新女婿)则先上茶,接着吃饺子,然后上4个或8个果碟,随着上10个或12个(盘)菜,再后上两个大件,近年通行4菜1汤、8菜1汤、10菜2汤等。

上菜的顺序、摆放的位置也有一定规矩。一般是先凉菜后热菜,通常各半;大一些的宴席,都有整鸡、整鱼。阳谷爱上布袋鸡、八味白鱼,聊城、东阿几县市农村则偏重于清蒸鸡、糖酥鱼。鱼,必须全头全尾,端来时以肚对主客,上鸡、鱼之前必斟满酒。食鸡、鱼时,全桌人必干杯,过后再分别向主客敬酒,等主客催促用餐时,先上馒头,再上8个碗或10个12个碗。上席时通常以洋粉为先,以糖饭结束,中间有方肉、条肉、藕合、肉丸子(或四喜丸子)、闷子、醋白菜、烧排骨、红烧鸡块等8-16种不限。其中&34;这一道菜,只能在中间上桌,决不能最后上。据说最后上丸子对客人不尊重。吃菜也有一定讲究,主客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先吃;鸡头必须是主客家桌上的长辈人吃,其他人不能吃。据说,这种风俗兴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当乞丐时爱吃鸡头,当了皇帝后,与他同桌用餐,谁要吃鸡头就有杀身之祸。临清、高唐一带有&34;正过来”。敬酒也有许多礼节。主人或陪客者提议举杯,然后全桌人起立连敬主客三杯;三杯过后,再轮流给主客敬酒。敬酒者必须先喝,或是与主客碰杯同饮,然后客人回敬主人。凡有新客,必用上等酒具。建国前后,酒具一般为粗瓷小酒盅、锡酒壶,后多用有机玻璃等。

城乡居民均有饮茶的习惯。但建国前,一般农民只在节庆或待客之时,平时仅饮用白开水或以小杂粮熬制的米汤,故农村有称喝水为&34;者。建国后,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居民不仅以茶待客,而且有的家庭已成嗜好。居民喜欢花茶,而且档次也不断提高。在城镇的少部分高收入居民中,各种冷饮及低度酒已开始成为家常饮料,嗜好饮酒者也越来越多。并逐渐由低档酒向高档酒发展。

境内回族居民的主食与汉民无异,但有关饮食的禁忌很多。主要禁食动物血液、自死的禽畜、猪肉、驴肉、骡肉、凶禽猛兽及其他非反乌动物。回民出售清真食品的商店或摊点一律悬挂画有清真标志的&34;招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聊城风俗习惯:(一)生活习俗 饮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