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镍基体材料和前处理工艺的区别(化学镀镍基合金理论与技术)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化学镀镍基体材料和前处理工艺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化学镀镍基体材料和前处理工艺的区别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所谓前处理一般是指化学镀镍之前的工序,即除油、酸洗、活化、预镀等工艺。前处理工序是非常重要的,绝大部分的镀层质量问题都出在这一环节。简言之,前处理的目的是要获得适于化学镀的洁净的催化过渡表面。
化学镀镍的基体材料几乎可以是任何一种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根据对于化学镀镍过程的催化活性,基体材料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 本征催化活性材料,可以直接化学镀镍。
第二类 无催化活性的材料,必须通过在它表面沉积第一类本征催化活性的金属,使之具备催化活性之后才能引发化学沉积。
第二类无催化活性的材料又可分为三种:
1、比镍活泼的金属材料
铁、铝、铍、钛等金属材料浸入化学镀液时,由于置换反应开始在基体表面上沉积镍,成为引发化学镀反应的成核中心,继而使化学镀镍反应在大面积上持续进行。
2、比镍稳定的金属
如铜、银、金等,这些材料的表面上不可能在镀液中发生置换反应而沉积镍,因此必须通过施加阴极脉冲电流或者使被镀表面与一片比镍活泼的金属接触,以便被镀表面沉积上镍从而引发化学沉积反应。
3、非金属材料
这些材料必须预先在表面上沉积第一类本身具备催化活性的金属,才能进行化学镀镍。
第三类 催化毒性的材料
如铅、镉、铋、锑、钼、汞、硫等。该类材料浸入镀液,不仅基体表面镀不上镀层,还会溶解而且进入镀液 ,将阻滞化学镀镍反应,甚至停镀。因此这类材料在进入化学镀液之前必须进行预镀,如采用电镀镍或其他方式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足够厚度的完整致密的预镀层;即一方面预镀层具有引发化学镀镍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阻止催化毒性元素的溶出。
基体材料对于化学镀镍反应的催化活性及其分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体材料在不同的镀液中具有不同的催化活性,特别是受还原剂和镀液pH值影响很大。
例如,金属钴在碱性次磷酸钠镀液中属于本身具备催化活性的第一类材料。在次磷酸镀液中属于第二类材料的铜、钼、钨、金、银和石墨等基体材料在硼氢化钠镀液中可以直接催化沉积。
镁、铝、锌、铜等都是在强碱性镀液中易腐蚀的基体材料,因此在中性或弱酸性的胺基甲硼烷镀液中沉积镍硼合金是比较有利的。
某些不耐高温的非金属材料,如塑料等应该采用低温化学镀液进行施镀。
除油(脱脂)
在这一工序中主要除去的是工件表面在机械加工或存储过程中残留的润滑油、防锈油、抛光油等油脂或污物。主要的除油方式有有机溶剂除油、碱液除油、电化学除油、超声波除油等。
酸洗
酸洗也叫浸蚀,一般是在碱洗并清洗后进行的。当工件油污很少(如热轧钢件)时,多数先酸洗再除油。酸洗是将金属工件浸入酸或酸性盐溶液中,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氧化皮及锈蚀产物的过程。酸洗分化学酸洗和电解酸洗。
弱浸蚀(活化)
弱浸蚀的实质是要剥离工件表面加工变形层以及前处理工序生成的极薄的氧化膜,将基体的组织暴露出来以便镀层金属在其表面生长。这个工序对镀层和基体金属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弱浸蚀的浸蚀溶液浓度低,浸蚀时间短(数秒至1min),多在室温下进行。金属工件经过弱浸蚀后,应立即清洗并进行下一步的化学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化学镀镍基体材料和前处理工艺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