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舞蹈(河南非遗舞蹈有哪些)
导语:河南省非遗名录:放蝶舞
放蝶舞,也叫放蝴蝶,五人表演的舞蹈。
道具竹条,长四尺,经高温蒸煮变柔变韧,竹条一端系纸制蝴蝶。演员把竹条缠在腰间,有蝴蝶的一端放在腰前,远看像装饰在腰间的一朵花,临到放出时才知道是一只只蝴蝶。
演出时,先围一个场子,摆上几条板凳,伴奏者坐着,演员蹲在背后,算是后台,观众沿戏台围坐。
放蝴蝶最初四人表演。四个男青年装扮成农村姑娘,腰缠竹条,一手持扇子,一手持手巾,一般跳一段舞,唱一段歌,蝴蝶放完,舞蹈也就结束了。后来增加一老汉,四个男青年亦为四个姑娘所取代。老汉身着短袍,头戴礼帽,手持蒲扇,腰缠数根竹条,乐说善道,诙谐幽默。姑娘头戴红绸做成的芙蓉花,扎黑丝手帕从脑后垂下去当辫子,前额扎一条用珠子做的勒子,上身着白色布褂,下身穿齐脚长裙,一手持扇子,一手持手巾。音乐声起,老汉带领四个姑娘上场,载歌载舞,表演各种图形和放蝴蝶的各种姿态。舞至高了处,将对对蝴蝶放出,霎时,老汉犹如花中醉汉,前后左右彩蝶上下翻飞,可谓奇观。整个舞蹈欢快活泼、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情绪活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幸福的向往。
放蝴蝶是带有特殊道具的舞蹈,主要靠腿、腰、手的活动以及头、肩部的配合来体现,因此身体的上下起伏、颤动,是舞蹈的特色所在。
音乐包括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曲,为舞蹈伴奏的锣鼓点和灯歌。单独演奏的锣鼓曲为【滚锣】、【十八番】、【路调】等,为舞蹈伴奏的锣鼓点是【滚锣】、【十八番】套曲中的几个小牌子。乐器中有一种特制的铜号,民间叫尖子,形似唢呐,声音非常尖锐,只在与其他花灯相持不下或为制造特殊气氛时使用,是其较独特的地方。灯歌则比较单一,多采自小调中的情歌,通常唱的有《放风筝》、《双对花》、《十月花名》等十数种。
放蝴蝶的艺人大部分都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白天劳动,夜晚玩灯,没有固定的班社,随聚随演,随演随散。开始正月十六出灯,三月过后就收灯了,后来越玩越红火,也被邀请到外地春会、庙会上表演。
放蝴蝶经过改革、加工、创新,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特色的双人舞、六人舞、八人舞。二○一四年四月,音乐舞蹈史诗《诗画商城》把放蝴蝶改编为群舞编入《游春》搬上舞台,放蝴蝶焕发出新的艺术生机。
本文内容由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