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苏轼一贬再贬的诗(苏轼被贬写下的诗句)

导语:苏轼被一贬再贬,写出一首词“压倒古今”,最后一句催人泪下

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只是一个团练副使,完全就是一个闲散官员,但他却依然乐观向上,无论经历过多少磨难和困苦,都没有消蚀掉他博大的悲悯之心,在这期间,他写了一首表现物我同一,物我浑融的作品,这就是《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开篇两句写得极为精妙,即化用白居易《花非花》之语典,又含义颇丰。杨花冠以花名,如桃李一样随着春来开放,随着春去飘落。然细小无华,没有艳丽的色彩,也没有芳香的气息,又不像花。作者对物性特点抓得极准,又设身处地暗示了它的处境命运。像花,应有花的荣宠,可又非花,故当其飘坠之时,并没有人像对花那样怜惜它,而是任凭它飘落在地。但一个也字,透露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杨花的百般怜惜。众人不“惜”,乃世情使然,但我却倍加怜惜之。不知不觉,“我”和飘落的杨花,已经联系在一起了。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里反用韩愈“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诗意,写杨花离开枝头随风飘舞,似离开了家园漂泊的游子,看似无情,却又傍落路边,实又恋恋不舍。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由杨花恋家,想到了杨花的“家”柳树,柳枝。为什么杨花的家是柳树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命人在河的两岸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世称柳树为“杨柳”,柳絮,柳花也叫杨花了。你看那细细的柳条,如同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一句化用唐代金昌绪的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写飘转飞扬的杨花,仿佛闺中少妇的思绪,随着梦境飞越万里寻郎。可不解人的黄莺儿偏偏叽叽喳喳交个不停,以致梦被惊醒,不禁惆怅万分。写到这里,物性和人性,已浑然难辨了。

下片写暮春雨后的杨花,并由杨花之情态,转写人的惜春伤逝,处处关合杨花,又处处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和心态。“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因为杨花的飘落正是暮春时节,故把杨花的命运和春的归去连在了一起。杨花飞尽无人怜惜也就罢了,可恨的是,随着杨花的飘尽是群芳凋萎,落红满地,春光也难以挽回,怎不让人伤感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夜里的一场风雨,再也难见杨花的踪迹。它去哪里了?落入水中成了一池浮萍,花残身碎了。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的泥土里,三分之一随着流水而去,三分春色居然全都没有了!作者巧妙的用数字的加减,把惜春伤春之情,表达得触目惊心,撼人心魄。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最后一句即化用唐诗典故:“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又关合杨花落水“一池萍碎”的描写。杨花,流水、泪水相应相溶,幽怨缠绵,催人泪下。

作者紧扣杨花的物性特点写其形态和命运,又运用丰富的想象,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和生命,把杨花、思妇、游子及作者融而为一,使得小小的杨花,变得那么多愁善感,令人怜惜。张炎在《词源》中评价这首词“压倒古今”为第一咏物词。

本文内容由小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