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部门经理在绩效考核中扮演什么角色(部门经理绩效考核评语怎么写)

导语:部门经理走出绩效怪圈:1、没考核的事没人做,怎么回事

【案例1】在一次职场经理人座谈会上,有一位高级部门经理分享时说,公司没考核之前,事情可以随便安排,没人讨价还价;搞了绩效考核之后,指标没考核到的事情,没人愿做了,你给他分工,他总象是额外在给你帮忙一样,要么想你给他加分加工资,要么想要你领他的情,下次在什么事情补偿一把。怎么绩效管理是这个样子呢?

大家众说纷纭,不少人身有同感,正在为此事烦恼;也有一些人经历此事之后,找到了好方法。综合整理了一下,现分享给有兴趣的同人。

一、没考核的事情不愿做,到底该不该?

绩效考核是指挥棒,是方向盘,你考核什么,员工就应当做什么,反过来说,你要员工做什么,就应当考核什么。

那么,不考核的事情,员工不做对不对呢?

如果不考核的事情,也同样去做,那考核和不考核有什么区别?如果不考核的就不做,工作晾着没人做,考核又有什么用?

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列成考核指标,否则,指标多如牛毛,他扔掉几根牛毛,你查得过来吗?

如果指标过少,指标没考到的事情,员工不愿做,那又该谁去做?谁又肯去做呢?

这是一个管理怪圈,一旦绕进去,很难走出来。又似一个考核悖论,一旦缠上,就左右为难。

二、指标出偏差,事情该谁做?

如果说绩效考核是指挥棒和方向盘,那么,指标就是指挥棒中的指挥棒,方向盘中的方向盘。

做了绩效管理,只要指标定得好,工作尽在指标中,各干各的活,你就是一天到晚端着茶杯看报表,也没人对你有意见的。

但是,指标若是定得不好,四处救急救火,累个半死,目标还是完成不了。

所谓成也指标,败也指标。

1、指标大而无当,是否等于制造矛盾?

指标大而不具体,看似包罗万象,实则模糊不清,为扯皮推诿留下了足够的理由。

比方,很多公司都有“重点工作”这个指标,看起来可以包括很多重要工作事项,或者把所有认为重要的工作事项都往里面装,可是,到底什么是重点工作?为什么是重点工作?什么时候你告诉员工是重点工作的?员工知道吗,员工认可吗?怎么重点的标准经常不一样呢?你有规范的程序吗?

你以为员工看不出来,其实就是个橡皮筋吗?你以为拿着指标就可以吓人吗?很可能,你以为指标很清楚,但员工的理解跟你相差几条街。

2、指标细而不当,是不是自设漏洞?

指标细而具体,但不是关键性的指标,不能通过一个指标撬动多种事项,或打通多个环节,而总是暴露出不齐全,挂一漏十的情形,显得很孤立无助。

比如“月计划提交”、“职业健康体检”、“数据提交”等,类似的具体事务,可能有几十件上百件,考了这一件,没考更多件;保住这个点,损失多个点。

3、指标全而无当,难道不是效果越差?

有的公司,一个被考核者要考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指标,什么个性指标,共性指标,临时指标,共担指标,挂钩指标,名目繁多,弄了一大堆。

指标太多,结果一定是该考的,不该考的,都压在员工身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员工承受得了吗?总是完成不了的,干脆能推的就推,能不做的就不做吧!

5、评分细则不当,打击伤害的是谁?

一是不能量化,凭主观定性打分,一定会存在不合理甚至营私现象,很容易造成会做的不如会说的,苦干的不如搞关系的,多事不如少一事。

二是有量化,但过于简单粗暴,不能准确反映工作的完成质量与效率,甚至偏差较大。

如“绩效管理”指标评分细则为:未开展,扣10分;漏1人,扣5分。这样的规则就是只要求做,而做好做坏不纳入考量,那么,容易做的事就有人做,难做的事,就没人愿做了。

三是事项过多或目标过重或得分过严、扣分过松,只扣不加,或扣多加少,导致员工弃卒保车,或者干脆放弃。

绩效得分不能反映真实准确的业绩水平,绩效工资不能与工作付出和工作成果或质量相符,谁愿意多做事,谁不想少做事。

三、机制不合理,谁愿多做事?

“各人自扫门前雪”,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管他人瓦上霜”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在工作当中,需要协作的事情是很多的,那怎么办?

很简单,需要协作的事情,纳入职责范围之内,不就解决了吗?

那么,又怎会出现有些事情没人做呢?

第一,职责是否不清晰,不具体,有遗漏,有交叉,有模糊,对工作链上下游关系考虑较少呢?

第二,工作计划性差,没做计划,或计划不周密,随机性强,粗疏,偏差,该做的没计划进去,冒出来的事情很多在计划之外。

第三,难活,重活,脏活,累活,多干活,如果成为报酬少的活,你愿做吗?如果成为薪酬高的活路,或成为高薪职位,你还担心没人做吗?

很显然,机制不合理,不公平,指标虽好,也会出现有的事情没人做。

总之:

绩效怪圈很常见,有人有力却不愿。

指标机制不改善,位高权重奈何天。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